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仁,培养了中国人相互仁爱,与人为善的品格;
2、儒家思想的孝,培养了中国人孝敬父母、亲爱家人的家风;
3、汉武帝时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4、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最深
5、近几十年,儒学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在一片道德与情怀的鼓噪声中,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6、真正将儒家思想推行的时代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之前的先秦时代虽然有孔在不断的游说恢复礼治,但没有成功,因为单纯的礼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了。孔子宣扬的个人修养而言,调强“仁”,孟子强调义。所以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只能在民间产生一定影响力。需家思想对个人的修为。总体的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
7、形成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义,可以产生利,但是要以义为前提,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8、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孔子、孟子,到程颢、程颐、朱熹,再到陆九渊、王阳明,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处处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巨大影响力。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学就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学就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9、在那个不长的时代,儒学曾经被连根拔起,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党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10、甭再扯有什么影响了。自从人类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时期,以儒治国就是死路一条。儒学中没有滋生近代工业文明的一寸土壤,也没有自由、民主、科学的生存空间。
11、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是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生活。包括后续的科举考试也必须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和观点。
12、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诚等为价值理念,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富于入世理想与人道主义精神。
13、以中为师一千多年的日本,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毅然摒弃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华农耕文明,张开双臂拥抱西方近代工业文明——这就是为什么“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大功告成,而同时期的“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前功尽弃的根本原因。
14、儒家思想的义,培养了中国人义字当头,义在利先的观念;
15、儒家思想的信,培养了中国人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的风俗。
16、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一价值取向,鲜明的塑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社会文化心理人格,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人在内的主流思想。
17、儒家思想的忠,培养中国人忠于国家、精忠报国的信念;
18、先说利。儒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便是让人为之忠诚,对天、对人、对事。因此,自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以后,中国基本属于一个大整体。翻开历史,除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外,中国的政权都很集中,而导致这两个时期混乱的原因是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所以,当全天下的国人都被一种温文尔雅的儒家文化熏陶后,中国的政权出现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局面,这是利一。其次,儒家文化为中国古代的庙堂培养了一大批定国安邦的文臣。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千年里,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分流,其余的读书人都是在学习儒家文化中成长并在儒家文化的考试中成为治理国家的能工巧匠。中国封建王朝的庙堂之上,一直是四股力量的交替主政,分别是:文臣、武将、外戚、宦官。宦官主政,因其受一刀之残的扭曲变态心理,朝廷一定好不到哪去;外戚当道,必重用本家亲属,风气败坏;武将更是会造成类似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天下大乱。唯有一群受过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的文臣们掌权,国家才是繁荣昌盛的。也是在这群文臣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之下,出产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这是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19、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所以,法家规范的是人民的行为,儒家则是从思想上建立规则。常讲的:“诛心”。
20、儒家思想的智,培养了中国人崇尚智慧,注重经验的传统;
21、儒家思想的礼,培养了中国人彬彬有礼的行为意识,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22、然后来说弊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中国出产大思想家最多的时期莫过于春秋战国年代了,被世人称之为“百家齐放”。可为什么之后的2000多年就没有那么多大家的出现呢?原因就在于官方对于文化思想的统一。运用的方法是致命的“软暴力”。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志向就是通过读书改变自我的命运。于是乎官方捉住了他们这一致命的弱点,不强求读书的人们一定要读什么书,而是制定了一整套儒文化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至明清的科举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出现像春秋战国一样九流十家的局面就再正常不过了。除了对思想文化的统一外,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弊病就在于“新儒学”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