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的拼音
1、dīngguō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3、“声”,普通话读音为shēng。“声”的基本含义为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如声音;引申含义为消息,音讯,如声息。
4、耵是一个汉语汉字,拼音是dīng,基本含义:〔耵聍〕耳垢,耳屎,皮脂腺分泌的蜡状物质。
5、鸦飞雀乱[yāfēiquèluàn]形容十分纷乱的样子。
6、“聒”,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guō,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聒”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驩语也。从耳声。古活切”。“聒”的基本含义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如聒耳、聒噪,在现代汉语中,“聒”还有频繁地称说的含义,如聒絮。
7、耳聒的读音为:[ěrguō]
8、意思:声音吵闹,使人厌烦。
9、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10、出自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为:
11、鸣鸦[míngyā]乌鸦。因其鸣啼噪聒不止,故称
12、昏鸦[hūnyā]黄昏归巢的乌鸦。
1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4、聒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ōzào,意思是(1)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2)江湖上打招呼用的习惯语。犹言打扰了,对不起。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3)泛指打扰,烦扰。(4)声音很烦躁。可用于蝉声令人烦躁。出自《朱子语类》卷三二。[1]
15、耵的常见组词有耵聍、耵聹。
16、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17、鸦阵[yāzhèn]鸦群。
18、在现代汉语中,“聒”还有频繁地称说的含义,如聒絮。
19、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20、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1、絮聒拼音:[xùguō]絮聒[释义]
22、鸦涂[yātú]犹涂鸦。比喻胡乱写作,常用作谦词。
23、在日常使用中,“声”也常做名词,表示声望,声名,如声。
24、noisy/clamorous/trouble
25、“聒”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驩语也。从耳声。古活切”。“聒”的基本含义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如聒耳、聒噪。
26、“聒”,普通话读音为guō,“聒”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驩语也。从耳声。古活切”。“聒”的基本含义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如聒耳、聒噪。
27、水声聒耳指的是水声非常嘈杂,吵闹到让人耳膜难以忍受。它可以用来比喻环境中的声音很大,让人不得安宁,或者某件事物引起的影响非常大、非常广泛。
28、没有近义词。
29、思想主题:
30、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其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因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聒的拼音
31、鸦的组词,例如:
32、意思:(1)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2)江湖上打招呼用的习惯语。犹言打扰了,对不起。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3)泛指打扰,烦扰。(4)声音很烦躁。
33、“聒”,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隶、楷书从耳、从舌表示舌头发出的嘈杂声人耳使人厌烦。本义是声音喧哗。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聒”。
34、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35、聒碎:声音嘈杂,喧扰。
36、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37、唠叨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