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句子精选 / 文章内容

论语中有关舍生取义的句子-集锦58句

2024-06-09 投稿作者:不萌不媚不妖娆〃 点击:62

论语中有关舍生取义的句子

1、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

2、《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出自: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这回答满意吗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春秋·孔子等《论语·卫灵公》)[1]

4、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5、"(《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所灭,毅然地接受燕太子丹的生死之托去刺杀秦王,最终被秦王拿下赐死,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舍生取义的事例。

7、狼牙山上,有五位勇士,他们奋勇杀敌,敌人接二连三的倒在陡峭的山路上,以寡敌众却丝毫不占下风,为的是什么?是群众与连队的安全!弹尽粮绝了,群众与连队主力却也安全撤退了。五位英雄迎风屹立于顶峰,风吹动了他们的衣襟,却没有吹动他们宁死不屈的决心。他们像每次冲锋那样,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峰顶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8、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10、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1、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

12、"(《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13、中国古代之生死观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14、名人事例有:

15、"(《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16、作者:文天祥

17、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18、“杀身以成仁”后简化为成语“杀身成仁”。

19、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20、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

21、杀身成仁(拼音:shāshēnchéngrén),

2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23、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24、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25、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26、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

27、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8、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名言。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9、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30、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论语中有关舍生取义的句子

31、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32、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33、"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

34、句意人的生命是大自然赐与的,有生必有死,即使是那些圣人贤人,谁也避免不了死。

35、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3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3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38、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39、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40、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4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42、"(《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43、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

44、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45、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46、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47、注释赋:给予。

48、狼牙山五壮士

49、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0、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

51、成语出处

52、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中国古代之生死观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53、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原义是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54、出处:《绝命词》

55、“杀身成仁”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含褒义;

56、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57、朝代:宋朝

58、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大爱无疆!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