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自己的姓名取字
1、另一种情况是对名字的补充,如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
2、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3、古代询问姓名的方式有:尊姓、贵姓、台甫、大名、尊讳、芳名、台篆、雅篆……古人注重名声,一般第一次相见都会自报家门。一般来说,不能直接问别人姓名,而是采用间接办法。一般都是报出自己名号,侧面打听对方名字。可以问:“敢问阁下尊姓大名”,“在下某某,不知足下名讳”。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不同关系不同的身份、地位对人的称谓都可能有所不同。
4、男生取名字一定要有阳刚之气,避免一些中性甚至女性化的字。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定用字。五六十年代,大多用“建国”,“建华”,“建军”等等。
5、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6、如果名字中有字可以拆开,可以拆开做自己的字号,如:舒舍予尽量是不怎么能听懂的意思的,否则会闹笑话或清莲平安之类的
7、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8、七八十年代,用字有所扩展,但是也大多体现阳刚之,如“超”,“豪”,“海”等。
9、千里、远志。古人取字有多种情况,一种是这一辈的牌,如三国时,刘禅字公嗣,其弟刘永字公寿。
10、过去称呼一般人,都是此人姓X名XX字XX。
11、名字一般是根据族谱按辈分取名,有的依据八字的拾遗补缺、有的依据出生季节节令、有的响应时代气息、有的响亮、大气为主、所以,名字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比对最后确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位的升迁、原来的名字越来越有些感觉不全面,就想再取个字或号做补充。所以这时候就把原来的名字加一拓展、深化、补足。原则就是这般。
12、姓名在古代写姓氏名字什么人或事物的称谓:
13、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14、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15、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16、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17、名分(f坣)。
18、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19、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20、还有一种是在家的排行情况,如孙坚的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楼主名为嘉骏,在古语中也做“佳骏”,意为神骏的好马。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故此故有“千里”、“远志”之说。
21、六七十年代,大多用“刚”,“强”,“军”等字。
22、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23、九十年代至今,男生起名用字更是扩展,但是,大多开始请专门的起名机构,而他们会从五行八字上考虑,从而出现一些仅从字义上难分性别的字,如“梓”,“铭”等等。其实,本人的观点,还是要保留阳刚气好一点。
24、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