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运用典故的诗词句
1、化用诗句是,在作品中自然的引用一些古今的著名诗句,来为自己的作品服务,而用典,则是比较含蓄,隐晦的引用诗句表达自己,委婉曲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2、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3、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它的结构意义和功用模式与孔子缔造的中国文化承传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从个体创作心理结构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时空艺术生命延续、文人实现精神对接的最佳载体形式。
4、用途作用
5、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6、化用一般指用前人文章,诗词之中的词句,意境;
7、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8、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9、"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10、"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11、委婉表意
12、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13、用典指用前人典故,不止局限于文章,诗词。一般多引用前朝人、地、事、史实。化用和用典谁的范围大!?
14、"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15、《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中用了杜牧的三个典故:
16、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17、使立论有根据
18、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19、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20、“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但若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路途一路走来,或仅作闲庭漫步,已不难发现它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用大修辞。它的本质意义和使用的妙处,可从“师”、“造”、“新”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把握。
21、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