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按写作时间排
1、该诗组巧用拟人手法,对西湖美景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表现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尤其是第二首的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因此鲜为人知;第二首诗的流传,不仅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近代以来更作为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2、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3、《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描绘了孤山幽旷的景色,写出了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4、饮湖上初晴后雨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7、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场诗案,令他明白官场的残酷,也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一切。苏轼的写作风格在乌台诗案以后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也让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进一步。
8、可能,苏轼苏东坡,本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写诗作词,为民修堤,才是他的归属。
9、苏轼被卷入乌台诗案完全是身不由己,乌台诗案整个案件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官员也较多,对于苏轼的人生来说可谓是一个转折。那么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呢,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0、苏轼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苏轼由于抵制新法、拥护旧法,由于有损新派变法者的利益,苏轼在仕途上过得并不如意。
1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从仕途方面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在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仕途才刚刚起步,对于政治生涯,苏轼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作为政治家,他十分忧国忧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于国家,奉献于社稷,从他诗词中就能深刻的反应。但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仕途经历了转折点,注定了难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树,这时的苏轼将满心的为国家分忧转换到更为宽广人文情怀上。
13、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4、写作原因: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15、宋代:苏轼
1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7、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8、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9、李清照词作的风格,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活泼、天真,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20、诗句的本意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它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写作中,引申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人所见各不相同,所以大家不必拘泥,不能生搬硬套,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个性。
21、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22、词句注释
23、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24、《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游玩后。
25、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26、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2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8、从文学作品来看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题材的转变:乌台诗案前因苏轼对于仕途是充满信心的,前期的题材着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题材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成为了新的主要题材。风格的转变: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历经了乌台诗案,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
29、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但:只。
30、创作背景
苏轼诗词按写作时间排
31、苏轼是宋朝词人中豪放派代表。其作品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伟壮观,直舒胸臆,无拘无束,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属于婉约派代表,其作品细腻温柔,多愁善感,尤以经历战乱波折后,作品中带有很多哀怨情绪,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这一年对于苏轼来说,是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宋朝爆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一代文宗苏轼被卷入风波,差点身死,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3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4、写作时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35、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诗清丽委婉,凄然自苦,写尽国破家亡之情。
36、李清照的词详细细的流水,由女性的视角看最为细腻。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37、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38、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写下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公元1073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
39、扩展资料
40、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41、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42、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把词从单一言情变得更加丰富,一切事物都可入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4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44、苏轼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更见起豁达的率真。
45、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46、年三月被朝廷降职,从徐州调任至湖州,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御史台们大做文章,认为苏轼在讽刺朝廷,妄自尊大。为了能够定罪于苏轼,御史们找出了苏轼大量的诗词,从中掐头去尾,并从中去挑出他诽谤朝廷的字句,为此苏轼被押送至乌台受审。在狱中苏轼吃了不少苦。在王安石等人的保全下,苏轼并没有被判处极刑,乌台诗案的结局以苏轼再次被贬告。
47、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教导写作时不要人云亦云。
48、“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49、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50、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
51、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5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3、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54、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55、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56、苏轼是豪放派词风,气势磅礴;李清照是婉约词风,清丽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