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由谁提出
1、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他在《孟子·性恶篇》中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此观点并非认为人类天生如此阴暗邪恶,而是指人类天生具备动物本能,没有道德观念的约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产生贪欲、暴力冲动等恶性行为。
2、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孟子认为,人本质上是有良知的,懂得仁义道德,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父母教育、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恶习。
4、除了孟子,墨子也曾提出过相反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类天生贪婪,自私自利,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然而,孟子的观点更符合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人性中的善良可以逐渐扩展,并逐渐融入整个社会。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修炼,才能实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并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
5、善恶论是荀子提出来的。
6、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7、这一观点与另一位思想家荀子所持的性恶论相对,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如果不受到外部的制约和约束,人们会去追求自己的私利,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两种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总的来说,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并不是孟子的原意,而是后来的解读和延伸。
8、孟子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秩序和法律等组织和约束力量,这些力量使人们相互协作、尊重他人、追求公正,从而达到和谐有序的社会目标。
9、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10、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1、因此,他提倡“性善论”,强调人类天生就有善的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成为美好的人。
1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13、他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理智来进行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推动教化的作用。
14、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15、是荀子说的。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16、孟子主张对人性进行教育和改造,认为人可以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正义感的人。这种观点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然而,这种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许多人认为人性并非天生恶劣,而是受环境和社会影响而产生的。无论如何,孟子的观点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人之初性本善”。据孟子的理论,人生而具有良善的本性,但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恶习。因此,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和性格养成来改善这种情况。
18、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性善篇》,但孟子并不是完全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有善有恶,但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更趋于稳定和真实,而恶的部分则是受到环境、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育、修养等方式规范和塑造。另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对于“人之初性本恶”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批评,如梁启超、张载等。总之,这一观点虽然早已被提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道理,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归于善或恶,需要对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加以深入思考。
19、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的兰陵县令。
20、性恶论则是荀子提出。战国末期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21、人性本恶是荀子提出的。
22、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23、因此,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中“天性善良,后天败坏”的观念,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克服本性的恶,成为一名有品德、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公民。
24、“人性本恶”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25、“善恶论”是康德提出的。
26、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7、但孟子也指出,人类天生具备的善良、良知和同情心是改善这种本性的基础,通过教育和修养,这些良好品质可以得到强化和发扬。因此,“人之初性本恶”并不是绝对的定论,而是一种人性本质的探索和反思,对于发掘和激发人类天性中的善良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8、“人之初性本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提出的观点。在其所著的《孟子》一书中,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具有自私、贪心、好斗等负面的本能,而这种本能会在不断的修养和涵养中才能逐渐被改变和提升。
29、应该是“性善论,性恶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30、“人之初性本恶”是《孟子》中的观点,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善人性。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厌恶苦难、喜欢享受和安乐的,而且善恶不分,没有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人性本恶由谁提出
31、善恶论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来的。
3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33、出处是谁我倒是不知道,但是看到这句话,个人只能对后半句感到共鸣。个人观点,不强求他人认可,只是看到了说出来而已。我倒是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为学习了知识、知晓了道德法律、构架了正确的三观,才能约束自己不为恶。所以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34、"人之初性本恶"一词出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他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来有着自私、贪婪等恶劣的本能,而这些本能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被改变和矫正。
35、“人之初性本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修炼的。孟子认为人类有七种情感和本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谦虚之心、好善之心、恶恶之心。其中,恶恶之心是一种负面情感,需要通过教育和修炼来控制和改善。然而,孟子并不是认为人类没有善的本性,他认为人类本性中也有善的元素,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发扬光大。
36、康德的善恶观也像他的理论理性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哥白尼武的革命,将神学道德改造成道德神学,这种来自于人的自由本性,人的道德意念的善恶观与他前后的哲学路程都是相关联的.从康德善恶观的独特之处--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
37、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性本恶是苟子提出的。
38、所以提出性恶论的是思想家荀子。
39、他的这个理论与他的弟子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形成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重要的“性恶论”和“性善论”两大流派。虽然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有名和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而且没有一定的“好”或“坏”,我们的行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我们自己意志的支配。
40、而这种恶习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和教育改正,才能使人实现完美的境界。
41、善恶论是柏拉图提出
42、柏拉图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性是人类灵魂的起源,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感觉、激情、欲望,导致人的灵魂中的理性的纯洁度较差,属于第二、第三等的理性。理智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欲望是物欲骚动,三者和平共处就构成和谐的旋律,他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人性善的具体表现,体现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对人性的塑造。反之,则是人性恶。
43、(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44、是康德提出的。
45、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46、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