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句子精选 / 文章内容

论述王阳明四句教

2024-06-09 投稿作者:_斯文敗類 点击:61

论述王阳明四句教

1、有善有恶意之动

2、四句教的具体内容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情况下也是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3、王阳明最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南怀瑾先生二十几岁,年纪很轻,在四川成都任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时,不顾当时校长蒋介石对阳明学说之爱好,就大胆对此四句教提出质疑。

4、知善知恶是良知,

5、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8、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所动,也就是心动的状态。心为什么要动呢?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动,肯定有一定的境遇,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状态,瞬间向经验状态转变。必须有一个第三者的出现,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现,心与物没有构成关系之前,心处于寂的状态,一旦有境物出现,心就脱离了原本的状态,向经验的状态转换,体现心的经验状态,一旦体现在价值的经验状态,就落于善或者恶,因为价值一定是在经验之中的。心之动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实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诱惑,脱离本心就落到恶的方面。善与恶一定是在经验价值方面的体现,而不是抽象存在的。

9、王阳明的四句教是心学的精华,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五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如何理解这四句话呢?

10、总之,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只有认真领悟这四句话,才能真正理解心学的精髓,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让自己不断进入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11、知善知恶是良知

12、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13、妙在:1、无善无恶心之体

14、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属于行动层面的,格物就是正心,就是诚意,就是正事,如果你知善知恶了,就要为善而去恶,这样才能正心诚意,把事情做正确了。

15、有善有恶必然是从体来的,无善无恶的体怎么能生出有善有恶的意,这两句是互相矛盾的。

16、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17、四句教,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

18、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19、无善无恶心之体,

20、为善去恶是格物

21、“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这是阳明先生心学之四句真言

22、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23、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24、关键词义: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25、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6、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明明白白的,心自身是知道的,不需要提醒的,在心转意的过程中,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恶是非的,是具有判断力的,是自知自名的,因此在意之动之时,需要自己的良知来决定。

27、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话,那么意之动的有善有恶是从哪里来的?

28、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29、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30、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论述王阳明四句教

31、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32、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有关系,那么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有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又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再加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这是有问题的。

33、有善有恶意之动,

34、关键词义: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35、为善去恶是格物。

36、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本心自然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未发之中,善与恶都是经验世界中的东西。在未发之中,没有办法判断善与恶,心本身就是价值的原点,就象秤的原点一样,没有东西就在原点平衡,有了东西才知其轻重。像人的眼睛一样,没有任何颜色,但能够分辨任何颜色,如果眼睛有颜色,那么就不能辨别颜色了。心只有是无善无恶的才能辨别善与恶,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才能照东西,因此说,无善五恶心之体。

37、句意:多做善行并去掉恶行是按照对真理理解的行动。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王阳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