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上下联的规律
1、张贴方法区分。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古代人写字都是从右往左写的。
2、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
3、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以。对联右边的(人进门靠右手)称上联
4、传统贴对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5、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6、因是上联,果是下联,因为凡事先有因后有果。
7、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格律对联看平仄,有时讲语义。非格律对联区分上下联应该根据横额(横批)找线索。如对联山舞银蛇兆丰年,花开富贵报平安,开头字“山”和“花”均是平声。结尾的“年”和“安”也是平声。但可以根据横额找线索,把关联字连起来即得上下联。
8、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9、对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张贴的时候,上联末字贴在右边,下联末字贴在左边。
10、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或称上下两联)。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
1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12、按古法,右为上。因为古代书写习惯是从右开始往左书写。以横批为例:大地春回,按古代书写应为回春地大。所以,对应大字,上联自然应当贴在右边。由于民间很多人不懂对联,也就不讲规矩,乱写乱贴,或横从左往右写,或对联从右往左贴。
13、,左边的(人进门靠左手)称下联。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就称为一副对联
14、大在后,小在后,先有家后谈国,所以范围小的是上联。
15、针对这些乱象,楹联界乱中取范,便有了以横批为标准的规范,即横批从左往右写,左为上联,横批从右往左写,右为上联。这样一来,乱象便统一了,民间也约定俗成了。
16、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17、平仄方法区分。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最后一个是三声和四声的话,那就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的话,那就是平声。
18、对联东为上
19、“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平声声调没有变化,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称为仄声。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根据声调可以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20、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或称上下两联)。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以。对联右边的(人进门靠右手)称上联,左边的(人进门靠左手)称下联。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就称为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