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同义词
1、类似的典故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③掩人耳目
3、[yùbàngxiāngzhēng]
4、鹬蚌持争,渔翁得利、剖蚌求珠、
5、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6、鱼目混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úmùhùnzhū,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7、màomíngdǐngtì
8、同舟共济
9、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
10、当时朝堂上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要劝谏,却又因位卑言轻。而不敢有什么动作,这个侍从无意中发现了树上蝉的身影,他便想到一个好主意。
11、吴王听到这里,便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便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12、“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3、坐山观虎斗,是二虎相争,猎人暂不出手,待两败俱伤,再行猎获。
14、明珠出老蚌、蚌孕双珠
15、【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举例造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深刻。【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16、鹬蚌相危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18、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
19、鱼死网破
20、词语解释
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相矛盾叶公好龙
22、冒:冒充,以假充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23、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蚌病成珠、
24、详细解释:
25、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26、【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27、近义词是和谐相处,皆大欢喜,是切戒你争我斗,大家你好我好,才是真正的好。
2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9、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30、造句:1、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鹬蚌相争同义词
31、自相矛盾典故:
32、名不符实,成语,拼音míngbùfúshí【出自】: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意思是名声和实际不相符。
33、和衷共济
34、中文名:叶公好龙
3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6、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37、【反义词】泾渭分明、一清二楚、黑白分明、判若鸿沟、是非分明
38、鱼目怎么能冒充珍珠?野草不能成为树。
39、典故最早见于《庄子·山木》,意思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得利的都是第三方。
40、①名不副实
41、《新序·杂事五》
4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做出警告。
43、“福祸相倚”。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
44、老蚌生珠、明珠生蚌、
45、淮南子·人间训
46、塞:边界险要之处;
47、近义词:掩人耳目
48、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49、“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50、注释: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51、塞翁:边塞的老头儿。失马:丢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儿呢?
52、该成语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53、鹬蚌相争
54、老蚌珠胎、鹬蚌相争、瓦器蚌盘、
55、注释:只比喻以假乱真,而不指以次充好。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56、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
57、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警醒后人的一个重要的谚语,让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
58、如此三日,他又在树下转悠时,吴王也来了,便问他说:“你每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什么原因使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你到底有什么事?”这个侍从对吴王道:“大王,您向那棵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却只顾着在那里不停地歌唱,吸着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就在他身后,正屈着身子靠近蝉,想要捕捉它!”,,而螳螂一心想捕蝉,却没想到黄雀在它身边。而黄雀伸长了脖子,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已经在树下拿着弹弓对准它了。
59、相得益彰
60、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争取双赢。
鹬蚌相争同义词
61、每天早晨,这个侍从,便手中拿着弹弓和弹丸,到吴王经常去的后花园,在树底下转来转去。弄得露水都打湿了他的衣鞋,
62、鱼目混珠,名不符实。
63、注释: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64、拼音yègōnghàolóng(叶,现读yè,旧读shè)
65、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66、鱼目混珠
67、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68、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69、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70、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自己身后的隐患!”,
71、【示例】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72、吴王看到有人要反对自己,出兵攻打楚国,便警告左右大臣道:“倘若有谁执意劝阻我,便处死谁!”,众大臣面面相觑,却是不敢再上前劝阻了。
7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讲的便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直接宣布了要去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就想提出反对。
74、【近义词】滥竽充数、以假乱真、鱼目混珍、泥沙俱下、碌碌无为、凑数其间、鱼龙混杂、冒名顶替、狗尾续貂、老婆当军
7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6、近义词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鹬想食蚌肉,蚌却把鹬夹着不放,双方搞作一团,无法脱身,被路过的渔夫拾获。
77、相辅相成
78、答:冒名顶替。
79、【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80、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81、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
82、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
8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古代一句有名的谚语,他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
84、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85、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86、②鱼目混珠
87、叶公好龙典故:
8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
89、翁:老头:老人。
90、鱼目混珠,名不副实,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鹬蚌相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鹏程万里,抱薪救火,杯弓蛇影,揠苗助长,买椟还珠,自以为是,口是心非,鼠目寸光,子虚乌有,贼眉鼠眼,勾心斗角,离经叛道,恶贯满盈,狐假虎威,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