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词12首
1、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
2、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3、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5、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在八岁时丧母。杨万里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在其父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6、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7、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8、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9、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10、《昭君怨咏荷上雨》
11、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春归了。
12、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13、当诗人返乡后,听说三年之中两逢大早,致使庄稼歉收,民生凋弊,饥民流落,饿孵横尸,种种惨象素绕在诗人心头,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哀怜,这一切不幸的情事哪里能够忍心听啊:在这里,通过“独堪闻”的反诘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楚的心灵。幸好今年尚未遭受灾害,各乡各村终于迎来一季麦熟。
1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5、《昭君怨·偶听松梢扑鹿》
16、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17、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18、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19、《新柳》
20、月摇横水影,雪带入瓶枝。
21、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忽然飞去。
22、林子方没有写过诗,只是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送别诗与他有关。
23、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24、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儿扶归去,醒来窗晓。
25、落梅如雪,野桃红小。老夫不管春催老。
26、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
27、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
28、它的出处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春》。
29、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杨万里因曾上《千虑策》,为枢、相所重,被荐入京任国子博士,后历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将作少监等职。淳熙元年(1174),离京外放。这首诗即作于待官居家之时。
30、赚得:骗得。
杨万里诗词12首
31、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32、《宿新市徐公店》
33、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还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字廷秀号诚斋,诗集(4238)首其中我们熟悉的有(小池),(梅花)(宿新市徐公店)(饮酒)(无题)(绝句)(读书)(偶成)(山行),(秋怀)等太多了就不都写了
34、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35、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
36、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有:小池、饭罢登山、食莲子三首其一、风定过垂虹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黄才叔看山亭、题栖贤寺三峡桥、题李子立知县问月台、题姜店水亭子。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7、杨万里这首《梅花》来说,那就是一首很趣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他赞美了梅花高尚的品格,还有对于梅花的喜爱,同时也化用了前人的诗意,所以水平也是很高,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每一句都是经典。
38、饭罢登山:树远通莺响,花晴带雨痕。登山偶回首,隔水见前村。还家更迟著,松菊未应存。食莲子:三首其一白玉蜂儿绿玉房,蜂房未锭已闻香。蜂儿解酒诗人醉,一嚼清冰一咽霜。题姜店水亭子:帘拂云间竹,窗摇水下天。栏干斜倚处。送眼看群叟,收槊得小鲜。可伶碧玉沼,不种一枝莲。
39、诗人长期生活在农村,对自然天象、庄稼收成十分敏感,深有体验。这首题为《观稼》的小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这种亲身体验,抒发了回到家乡偶逢熟年时由衷喜悦的心情。诗的前两句从大处落笔,总叙家乡两早、一熟的农事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情态,一悲一喜,对比鲜明。
40、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41、杨万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42、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
43、诗人热爱田园,向往乡居,一旦从繁华闹杂的京城回到乡村,又眼见庄稼收获在即,一片翠绿的麦浪正逐日化作成熟的大片“黄云”,心中不禁充满了欣喜之情。他天天下地察看,“朝朝弄田水”,精心管理,爱护备至。他久久地伫立在田边,一次次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大片碧绿色的庄稼,在风中起伏翻动,犹如阵阵水波迎面扑来。
44、《武陵春·长铗归乎逾十暑》
45、《观稼》
4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7、全诗表达了对初春的喜爱之情。
48、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
49、拦:阻拦,阻挡。
50、莫言:不要说。
51、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52、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
53、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
54、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
55、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56、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57、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58、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
59、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60、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杨万里诗词12首
61、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
62、《水调歌头·玉树映阶秀》
63、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64、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65、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66、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
67、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黄云。
6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69、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咏春》
70、春天来了,潜力的杨柳都变绿了,春风吹进了挨家挨户,两只黄莺在树上鸣叫,燕子在天上飞过剪断了春风。
71、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插秧歌、过松源,晨欧漆公店、寒食上冢、初夏睡起、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江观、秋凉晚步、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夏夜追凉、腊前月季、新柳、闷歌行十二首、桑茶坑道中、伤春、三江小渡、新竹等。
72、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
73、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
74、宋·杨万里《咏柳》
75、《念奴娇·老夫归去》
7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77、且说庐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
78、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79、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80、眼前的美景,与诗人含蕴的感情、美好的理想水乳交融,妙合无垠,创造了充满魅力的意境。诗人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两个借喻:“翠浪”和“黄云”,既生动形象,如睹如绘;又含蓄隐曲,强化了文学色彩。苏轼诗云:“分啡翠浪走云阵,刺水绿秧抽稻芽。”
81、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82、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83、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84、《闲居初夏午睡起》
85、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
86、杨万里吸收了此等笔法,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将两个借喻压缩在一句诗里,形成当句对,显得高度凝炼而工整、铿锵。同时,又用“眼看”和“作”两个动词串连起来,巧妙地将“景”与”情”融于一炉,将“现实”与“理想”交织一起,情与景偕,思与景共,情景相生,虚实交错,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真、善、美兼备的艺术意境,升华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美感高度结合的完美境界。短短七字,竟有如此丰富、完美的表现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87、诗人仿佛看到家乡父老们,面黄肌瘦、愁容笼罩的脸上开始浮现一点宽慰的笑意。诗人的心和广大农民的心是息息相通、忧乐与共的,此时内心深处才稍微升起了欣慰之情。后两句从小处着笔,具写诗人自己的所作所见,从中曲现内心愉悦自乐的心境。
88、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这首咏柳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
89、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
90、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
杨万里诗词12首
91、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92、全诗紧紧围绕一个“新”字展开叙述。一二句,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表现了新柳的细长、轻柔。
93、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极富情趣。自唐代贺知章写成《咏柳》,写柳者很多,但有新意者少。杨万里这首咏柳诗之所以广为流传,正因其别出新意,发现了柳条拂水、婀娜多姿的动人瞬间。
94、毕竞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95、《忆秦娥·新春早》
96、细看麦穗和麦杆,正悄悄地由绿转黄,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另一番美好的景象:麦秋时分,满眼是一片黄澄澄的等待开镰收割的庄稼,象铺盖在万里长空中的一层浓重的黄云,饱满的金色麦穗沉甸甸地下垂摇曳,散发着清新甜美的麦气,正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此情此景,怎不使人欣喜,怎不令人陶醉!
97、中学阶段杨万里的古诗有一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
98、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
99、王安石诗云:“燥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黄庭坚亦有诗云:“黄云喜麦秋。”正如《诗人玉屑》卷十引惠洪《冷斋夜话》云:“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此法惟荆公、东坡、山谷老人知之。”这种以借喻代本体,以形容词修饰语代替名词中心词,而显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手法,用得恰当,确有神奇的魅力。
100、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101、三年再旱独堪闻?一熟诸村稍作欣。
102、长铗归乎逾十暑,不著鵕鸃冠。
103、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
104、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105、《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106、是不是这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