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1、“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想象。
2、以上就是“洞穴的比喻”,最终是为了诠释“理念论”。洞外的世界才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太阳才是真正的理念,才是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则——善。
3、囚徒看到的就是火光将这些移动的雕像投影在墙壁上的影子。因为这些囚徒动弹不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直视眼前的墙壁,身后有一团火和一些雕塑,自然雕塑的影子就投影在墙上了。
4、“洞穴之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理想的城邦具有唯一性,其中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城邦的统治者。
5、这位挣脱枷锁看到真实世界的囚徒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很惨。他获得了自由,看到了更加真实、美丽的世界,本可以不再回到洞穴中,但出于怜悯和善的理念,他又回到同伴中告诉他们真相。他告诉他们,他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是虚幻,根本不是真正的物体。他告诉他们,他们后面有火堆,那些影子只是在火堆照耀下产生的。他告诉他们,在他们后面,在洞口外,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美丽的世界。可他的同伴听后并没有接受,也不信任他,看他那坚持不懈的样子,还对他嘲笑、猜忌,认为他是疯子,试图加害于他。
6、显然,这个囚徒很幸运。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更加真实、更加靓丽的世界。他知道自己得到了真正的知识,便不再被虚幻、影子和意见所左右。他看到了更加真实的理念的世界。
7、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
8、柏拉图通过这个洞穴隐喻告诉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囚禁在自己的身体内,囚禁在被自己的认识所局限的小圈子、小视野里,并与其他带有这种局限的囚徒们朝夕相伴,任何人都无法辨别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
9、柏拉图利用“洞穴”这个隐喻作类比,是意在描述人类和真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不认为知识等同于知觉,因为知觉并不可靠,而真实的知识应该要绝对正确。但他把心灵比作眼睛,正显示他认为知识运作机制和知觉相类似,对柏拉图而言,理解是一种“A借由B了解C的过程”,一定先有理解者和被理解之物,最后经由某个媒介,理解才得以发生。好比“洞穴”之外的太阳引发“洞穴”人类的知觉,是由于其所发射的光线,让我们(洞穴里的人)能够知觉到事物。同理,也有一种事物引发知识的产生,经由某种理性之光,对心灵产生作用。柏拉图将此一诱因称为“善”,认为它是真实与理性之源。
10、柏拉图提出了“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柏拉图在阐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理想国家的蓝图
11、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内涵,比喻是柏拉图用来试图解释理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理型世界的倒影,理型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质,是完美的。这就好比是模具和造出来的物品的区别。同样的模具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相同的。就好比是在洞穴中,普通人只看到了倒映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却把它当成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所在;而我们人类中的哲学家们在转过身来时,看到了真正的世界的样子,看到了理型的世界本身,而不再只是倒影。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本源的答案。于是奔走相告,试图让普通人明白虚幻的“现实世界”本身;可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理解所谓理型世界的意义,而认为其生活的世界才是本质的所在,认为哲学家是试图扰乱其正常的生活。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意义在于,哲学家试图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打破加在普通人身上的枷锁,或者是蒙蔽双眼的有色眼镜。
12、因为这些囚徒不能回头、无法动弹,所以他们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是全部的现实,并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13、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这就是:理想的国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统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理想国家须以宗教作补充。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标志着古典希腊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时代的结束,哲学与宗教时代的开始。
14、第一阶段叙述人们被囚禁于洞穴中,但周围所有的人都一样被囚禁着,把影子当成真实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好。这一阶段也有点像禅宗的“看山是山”的阶段。
15、但突然有一天,一个囚徒很偶然地挣脱了枷锁,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猛然看到一堆火和一些雕像,炫目的光亮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他这才意识到那些照在墙壁上的影子并不是真正的物体,而只是火造成的投影。
16、他继续向前踏步,不顾刺目的疼痛,走过火堆,走向洞口。走出洞口时,囚徒猛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靓丽的、更加真实的世界。因为长时间在黑暗的洞穴里待着,他的眼睛承受不住太阳发射的强烈的光。他不得不先往地下看,看水中倒影,看月亮,最后再直视太阳。
17、如果有人突破了束缚,来到了第二个阶段,囚徒可以扭头转向,看见有人在他背后举过去的那些事物本身。
18、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洞穴中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这个通道阻止外界的任何阳光进入洞内。这群人自出生时就被铁链锁在洞穴中,他们的手、脚还有脖子都被紧紧锁住,他们只能面对洞穴的墙壁,不能回头,不能环顾。因此他们看不到他人,甚至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他们只能整天朝着一个方向看去,就是洞穴的墙壁。
19、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关于表象的经验,真正的现实经验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存在于人类的抽象和理性之中。如果没有思维,我们永远都只是这个虚幻世界的一个囚徒,是各自人生的囚徒。
20、洞穴的比喻,还是为了说明柏拉图对两个领域的区分,以及对理念世界的推崇,这个比喻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寄托着柏拉图的使命感和政治理想。
21、其实,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的是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就是四线段比喻中的影像,洞内的雕像就是四线段比喻中的自然物,这两个都是在可感领域的;被锁住的囚徒在墙壁上看到的是幻想,而挣脱枷锁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太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而洞外的太阳,就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人看到的是理念,触达的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善。
22、关于洞穴比喻,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23、这些人如囚徒一般,在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来走去。
24、设想有一个地穴中关着一批囚徒;他们从出生便在这里,从来没离开过。这群人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面有着走道和火把。
25、他出于怜悯和善意不忍弃同伴而去,最后却被那些愚昧无知的同伴们加害而结束此生。这是一个悲壮的结局,柏拉图也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
26、柏拉图洞穴比喻,表达的是认识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努力和痛苦。
27、通过这个故事,柏拉图指出了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他认为,哲学家的兴趣在于探寻可知的理念,哲学家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义务。
28、意思是指虫类、或鸟类休息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