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月尾农谚
1、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2、“阴过冬至晴过年”,这句话说的是冬至时候如果天气阴的话,那么一般等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是大晴天了;大家到时候出去拜年也会方便了很多,一般来说如果冬至时候很冷了,一般过年的时候就不会太冷了;
3、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4、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5、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6、对于农民老廖的说法村民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年纪大些的农民都比较相信,而少部分年青一代的农民都不太相信,因为他们说天气预报才只能预测十天半个月的天气状况,这农谚有那么厉害,比卫星预测的还准?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伙儿的畅所欲言!
7、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年。
8、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9、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10、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11、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句俗语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到过,不过它在农村还是一直有人说起的。尤其是一进入冬天农闲季节,大爷大妈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天气冷暖的话题。而这句俗语就是这段时间比较热门的话题。听过这句俗语的人可能都知道它的含义。这里的冬是说的冬至的意思。
12、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13、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4、冬在头,卖了被子去买牛;冬在尾,冻死鬼!这句俗语你有听过吗?今年是暖冬还是寒冬?我们也可以一起来参考一下!
15、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6、冬至说的就是冬至节气这天,而今年的冬至节气是在12月21号,这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冬至日。“出”,是出现得意思。“日头”,是太阳露出了笑脸,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冬至节气这天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气非常的好。
17、“冬至出日头,秋收累死牛”,
18、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的早。
19、冬至大如年。
20、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1、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
22、同样的道理,以此类推如果“冬在中”的话,也就是冬至在农历11月份的半月前后,这个时候春节依然还在数九天里,所以从这段时间开始到过年,还是比较寒冷的,冷风嗖嗖的。民间也有冬在中,冻死猫的说法。可见如果冬至在11月的中半月,这个冬天还是一个冷冬。
23、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24、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25、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26、每一个节气出现的时间不一样,那产生的效应也会有所不同,每个时间节点的天气变化也大有不同,那冬至月头月尾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27、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28、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29、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30、冬至地干燥,钟响人咳嗽。
冬至在月尾农谚
31、号冬至是月尾还是月中?应该是月尾了.每年有四季.每季有三个月.每月有三旬.分为上旬.中旬.下旬.12月21属于下旬.所以是月尾.冬至一到就是数九了.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住平房时要点炉子的.点炉子是很麻烦的事.但过去的那段时光人们都不会忘记.
32、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33、冬至南风百日阴
34、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35、“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这句话说的是冬至的时候如果出来日头而比较暖和的话,那么过年的时候人就会冻坏了,牛都被冻死了,人自然也很难舒服过了。最近天着实比较冷了,大家周围是不是这样呢?
36、俗话说“冬至日出,冻死牛”,就是这个意思,说明冬至这天出太阳的天气,预示着在隆冬时节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导致把牛栏里的牛都冻死了。
37、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38、冬至无雨一冬晴。
39、大家都知道冬至是天气转冷的标志,也是表示冬季真正开始。
40、除了以上的说法,在民间也有:“冬至在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尾,大雪迎头飞”“冬至在中,无雪无霜;的说法,而且这些俗语能够流传下来,说明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冬天暖冬的情况也是居多。所以很多俗语已经没有了准确性。大多都是老辈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话题!
41、冬至不离十一月。
42、经过了上面的讲解,那么这个冬在尾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冬在尾一直等到11月的最后十天才出现。那么这个冬天就会很冷,是一个寒冬,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过年没有一身好装备,就不敢轻易出门了,冰天雪地的,寒风如刀割一样,过年都会窝在家里暖和,所以就有了冬在尾,冻死鬼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也足以表明如果冬在尾的话,就是个寒冬,过年的时候天气就会特别冷!
43、阴过冬至晴过年。
44、冬至节令天。稼接桃李奈。
45、晴冬至,年必雨。
46、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47、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48、冬至稻无刈,一夜脱一箩。
49、当然,这句话是一种通过冻死牛这样的夸张说法说明天气寒冷,现实中,农民们肯定是会做好牛栏的保暖工作的,保护好了耕牛,才能让来年庄稼地可以种。
50、如果一年的冬至在冬月的中间十天,那接下来的这个冬天就会比较寒冷,连牛这些畜生都有被冻死的可能;可如果冬至在冬月的最后十天中,那接下来的这个冬天将会十分难熬,鬼都会被冻死,想想那是得有多寒冷。
51、冬至在月头
52、“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意思是说,冬至如果是赶在十一月的上旬,整个冬天都不会太冷,因为农村人明白,冬在头将是一个暖冬,可以卖了被子换头牛。不过一个冬天也不可能天天阳光明媚,那样等于没有冬天,北方人也不喜欢四季不分明,一点儿不冷对人和动物都不好。所以大寒年夜交,最冷的日子就留在那春节前后。
53、冬至在前说法是:冬在前路上行人敞开胸。冬至在后说法:冬在尾冷死耕牛仔的妈妈,卖了黄牛来置被。因为所有节气都有时间的,①冬在前意思是说冬至那天在早上,就说明这个冬天不冷很热,街上的行人把衣服的扣子解开,就像敞开胸一样,②冬在后就是说冬至那天的时辰是在下午和晚上的话,就证明这个冬天很冷,到了开春都还是很冷。
54、,要是冬至这天大晴天大太阳,那么明年的庄稼收成就会高,粮食丰产,咱农民家拉庄稼运粮食的老黄牛可就要受累了。昨天的好天气意味着明年会粮食丰产,咱农民当然不希望家里的老黄牛被“累死”,但粮食丰产却总能让咱脸上充满了笑容。
55、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56、因此这句俗语的整体意思是:如果一年的冬至在冬月的前十天,那么这个冬天就不会太冷,很快就会迎来暖春,大家可以早点去把被子卖了然后买头牛,准备来年的春耕。
57、这儿的“冬”既指的是老一辈人常说的冬至,又说的是农历的十一月,过去人们把农历的十一月通常都称作冬月,因为从这一月开始也就算进入了冬天。以前人们会把冬月以十天为一个间隔分成三个时间段,也就是俗语中说的“头、中、尾”。
58、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59、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60、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
冬至在月尾农谚
61、“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如果冬至这个节气发生在农历的月初的前几天,那么这个冬天在冬至到大寒是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
62、阴过冬至晴过年
63、冬在头,卖了被子去买牛,冬在尾,冻死鬼!
64、回答:冬至出日头的民间俗语是
65、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66、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
67、还有农村老人说的“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68、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69、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70、答,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睛。
71、而俗语“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节气是在农历11月份的末尾,那么在今年的冬季就会冷的比平常晚一点点,并且持续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可能来年正月和2月份的是还比较冷。这也是提醒农民朋友,要提防在来年的春季出现“倒春寒”的天气。
72、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73、我们大家都知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也是我们民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过后就会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是数九。所以在我们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吃过饺子就能防止耳朵被冻掉。而且比较重视这个节气,所以民间我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74、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75、“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意思是说,冬至如果是赶在十一月的上半旬,整个冬天都不会太冷,因为农村人明白,冬在头将是一个温暖的冬天,可以卖了被子换头牛。
76、冬至晴,春节阴。
77、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78、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79、“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这句话,以前的老辈人常常提起过。当时不像现在都有手机和电视,想要了解天气情况,一般都是向村子里的一些比较会看天气的老人请教,这些老人往往在这些方面是非常的有经验,他们所说的村里人也是非常认可的。
80、立冬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份,但是因为农历有闰月的情况,所以每次冬至的时间也不固定,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月初的话,那么按照数九天来算,春季就会提前来到,气温逐渐回升,那么这个冬天就会是个暖冬,天气不那么寒冷,过年出门也不用皮袄子,棉帽子的穿戴才敢出门。所以就有了冬在头,卖了被子去买牛的说法。同样在民间也有,冬至在头单衣过年的说法。虽然说法有些夸张,我估计也没有人,会真的去卖掉棉被去买牛的情况。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法。
81、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82、晴冬至,年必雨。
83、农村俗语说“冬在头,卖了被子去买牛,冬在尾冻死鬼”,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是说冬至这天,如果赶在阴历十一月的上旬,那就就证明这个冬天将是一个暖冬;相反,如果冬至这天拖到了阴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这将是一个寒冷无比的冬天。究竟是否准确,我以为不能说百分百,起码是有一些道理的,毕竟是经过了农村祖辈人的摸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