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的千古名句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萧萧班马鸣。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只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
5、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6、饮酒饯别。这也多出现在唐代的送别中,从唐诗中便可看出。送别诗中的名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酒是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别的时间多为清晨或者傍晚,在诗词中也寻得到依据。
7、迷花不事君
8、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9、饯行送别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10、《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11、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多西东。
12、《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1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16、《赠汪伦》
17、白水绕东城。
18、挥手自兹去,
19、答:赏析供参考:
20、白首卧松云
2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22、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
23、折柳送别。
24、青山横北郭,
25、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荆轲刺秦王》中也写到了音乐送别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6、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27、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28、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29、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0、风流天下闻
惜别的千古名句
31、友人在黄鹤楼跟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顺流而下,到美丽的扬州去远游。
32、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33、醉月频中圣
34、此地一为别,
3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6、浮云游子意,
3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8、扩展资料
39、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4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41、李白〔唐代〕
42、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43、孤蓬万里征。
44、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45、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46、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47、落日故人情。
48、吾爱孟夫子
49、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50、友人乘坐的孤船帆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51、音乐相送。
52、全词分上下两阕。
5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54、红颜弃轩冕
55、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56、折柳送别。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57、唐代:李白
58、高山安可仰
5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惜别的千古名句
6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6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3、若将别离终常在,千思万绪惹尘埃。东风来去虽无意,吹断柔肠伤心起。
64、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65、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66、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67、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68、《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