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擅长写什么类型的诗
1、(1)婉转中展雄浑—咏今怀古的现实主义风貌。
2、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3、王安石的读史诗,不只是揭示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使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而且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或者说某种历史理论,使人们从更高的思想境界来观察历史、认识历史,这首诗就是这样。同时它也符合宋诗常富含“理趣”的特点,那就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4、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5、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一生写过很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可谓成就颇多。但其实他也是位画家,虽比不上专业人士,但画得很有特点。擅长画些鸟,山,和竹子等水墨画。
6、陈师道说:“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工、新、奇这三个字正道出了这三位诗人的特色。王安石的小诗的确以工取胜。其绝句最受人推崇,最富有理趣。
7、《读史》王安石
8、王安石是豪放派诗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9、王安石的这首《读史》正是体现了宋诗的以“思理见胜”和“深析透辟”的特点。题目为“读史”,诗作表达的是读史之见——史籍难以完整、准确地记录事件和人物,所发生的一切本是生动而复杂的,所记录的文字却常常是单薄甚至肤浅的。
10、文学成就
11、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12、(2)整饬中显慷慨—论事辩理的理性主义追求。
13、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14、(3)坎坷中抒情怀—凄恻悲壮的美学风格(4)闲澹中寄深情—儒释互补的思想内涵。
15、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16、变法失败后900多年间,史书中关于变法之是非得失以及关于反对变法一派人物的评价,不绝于世,其间,褒贬扬抑,莫衷一是,真所谓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其遭遇和他诗中所论如出一辙。
17、这其中也不乏王安石对自己的改革举措在当朝已被攻击,未来也难免为后人所误解、诟病的忧虑。
18、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19、王安石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古体近体无所不工。他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较强的思想性的政治诗;另一部分诗是写景抒情的闲适诗。多用律体、绝句,玲珑工致,十分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0、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21、王安石在宋代诗坛上,是诗歌成就仅次于苏轼的诗人。是承前启后的诗人。
22、世称“王荆公体”.
23、王安石其诗—三重风格熔铸的艺术创造。
24、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25、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26、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27、王安石是豪放派诗人。
28、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29、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30、王安石是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其诗词成就比较高,称号: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擅长写什么类型的诗
31、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32、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33、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34、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35、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36、扩展资料:
37、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38、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39、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