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安石的评价200字
1、据《宋史》里面记载,朱熹在当时德高望重,喜欢点评人物。有一次就谈到了王安石,朱老夫子就说了,老王这个人吧,因为文章写得好,节操也比较高,而且特别是以提升道德建设发展经济为己任。正是因为遇到了神宗皇帝,比较受赏识,才登上相位,世人呐,都盼着他有大的作为,希望能够创造三皇五帝时期那样的盛世局面(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老王却令人大失所望,着急忙慌的把为国家敛财增加军费开支作为首要任务,大肆启用凶恶残暴的官员,打击排斥忠良之辈,使天下人心惶惶,连活下去的乐趣都没有了(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2、北宋初期,文坛领袖欧阳修受其师晏殊影响,心胸宽广,爱惜人才,栽培并提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本诗便是对新人王安石的赞赏之作。
3、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4、朱老夫子对王安石的点评,可谓先扬后抑,“黑”的漂亮。
5、赠王介甫
6、说到这里,朱老夫子喝了一口茶,捋一把长须接着“黑”:就这样,“熙宁改革”开始了,一群小人把持朝政,流毒四海,等到了崇宁、宣和年间,这种祸乱达到了顶峰(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你不信?这可不说老夫一个人说的,天下人都这么说(此天下之公言也)。
7、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8、王安石死后,反对他变法的苏东坡,对王安石做出了公允崇高的评价。从其在王安石死后写的制文可以看出,:“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见。
9、王安石在古代身居高位,苏轼比较落魄,在现代,苏轼的文学造诣无人能敌,王安石无法企及。
10、糠枇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11、当年啊,神宗准备任命宰相,就问韩琦王半山这人到底怎么样,韩琦说,王半山做一个翰林学士绝对优秀,但是把国家交给他治理则万万不可(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但是神宗一意孤行,任老王为相。天哪,这不光是大宋的不幸,也是老王的不幸啊!
12、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13、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而且很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织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里面固然有惺惺相惜的成分,但两人毕竟长期政见不和,苏东坡也毕竟是因攻击新政而罹祸的,王安石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这岂是小人之所作为?更何况当时不但苏轼本人已屈打成招,就连他的许多亲朋好友也都噤若寒蝉,而王安石这时却是一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他受尽攻击遍体鳞伤,又痛失爱子家破人亡,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在家乡舔舐伤口。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为苏轼说话,就不仅不是小人,而且是高风亮节了。
14、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15、明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直行,足以风动四方。”
16、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17、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18、“君权民授”与“为政当容清议”,同时,它也是苏轼态度的转折点。因此事被贬杭州的苏轼,不仅心态上有了一定转变,而且也在接下来坎坷政治生涯中,始终坚信并履行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为民请命”与“直言进谏”
19、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
20、对王安石评价很高。章惇的政治立场倾向于王安石的新党,是王安石变法的继任者,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政策做了一系列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