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教材有的)
1、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2、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3、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4、二、择善而从,养情以慕道
5、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6、五、学以致用,以德为先
7、翻译:生是顺应时机的,死是顺应天命的。如果能够安于时运而生,顺应自然而死,悲哀和欢乐的情绪就不会进入胸中了。
8、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9、不知其所以然: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10、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庄子·外物》
11、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
12、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13、《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14、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慢慢积累和努力才能获得进步和成就,所以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事倍功半。
15、“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大宗师》
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17、《劝学》名词解释:《荀子》篇名。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重视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8、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1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21、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22、四、科学的学习方法
23、孔子说:“什么叫做开始于习惯,长大了成为习性,成年后顺其自然?”那人回答说:“我生在高地而安于高地生活,这就叫开始于习惯;长大了生活在水边,安于水上生活而久习成性,这就叫长大了成为习性;自然而然就那样做了,而不知为什么要那样做,也不知其中还有什么道理,这就是成年后顺其自然。”
24、一、劝学的重要性
25、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26、综上所述,《劝学》是荀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27、荀子提出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反复阅读经典文献,多问问题多寻求答案,多听少说,多思考,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实践和实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炼。
2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亦用来说明实践的重要。
29、碧血丹心:意思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形容十分忠诚坚定的英雄豪杰。
30、强调学无止境和后来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教材有的)
3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32、主张“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反对死背《诗》、《书》,杂而不专和“以为禽犊”(炫耀知识)。
3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4、三、欲速则不达
35、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36、《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本片的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启示:学习平时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做到这些,即使你不是个有天赋的人也会学的出彩。
37、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积累的过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8、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39、荀子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要求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贡献于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始终坚守道德底线,秉持良好的品德来为自己积攒美德之量,启发他人,变得更加完善。
40、荀子主张,学习应该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符合自己性格的学问,如此才能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激发自己的热情,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41、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2、人教版高中《劝学》原文
43、“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庄子·让王》
44、《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追求学问的道路。下面是《劝学》完整版解析:
45、扩展资料
46、荀子通过列举古代圣贤的学习历程,以及道德人物的成长过程,表达出学习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可以使人充实内心,增强智慧,培养人的品质和才能,提高人的人生境界和社会地位。
47、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达生》
48、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
4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0、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1、认为学的目的在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在于掌握“礼”这个最高道德标准。“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