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作文
1、终身学习伴终生
2、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3、终身学习意识对一个国家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必须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不断在学习中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不仅取决于他的国民,还取决于它的周边环境。我们要不断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再创造。"一带一路"让我们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更加密切,不仅有利于我们文化输出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他国优秀文化管理经验等。
4、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育种研究。他回忆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5、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立誓。
6、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7、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8、大家回头看看我们的祖父祖母,他们这一辈大多只看重庄稼收成,对于农业种植很在行,可是对于现代的一些新兴种植手段,他们绝大多数都无法应用。由此观之,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很有必要的。
9、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10、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11、有关创新取得成功的例子篇1
12、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13、再去看看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吧。科技的发展对中国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但这些发展仍旧需要人们在探索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芯片问题是我国的软肋,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不断地让我国受到威胁,而科研人员要是没有终身学习意识,那么"中国芯"将永远是我们的软肋。
14、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5、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人们每天都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否则,下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也许就是你了。
16、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全英文脱稿致辞,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袁隆平的认知。他除过精通英语,还会俄语,会拉小提琴。你也许会很诧异:作为一名水稻专家,为何会这么多与专业无关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与他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关。
17、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18、大家好!
19、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20、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21、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22、袁隆平有终身学习意识,所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更好地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而我们青年人也应在向大师致敬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让青春更绚烂,让人生更精彩!
23、请大家做这样的一个假想:袁隆平只闷头研究与他专业有关的知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新变化,新事物毫不了解,那么此刻他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他会成为我们口中的老学究!他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更大的贡献。
24、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