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最多的一首诗
1、唐·杜甫
2、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3、这首诗中最广为流传的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字面意思是: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简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4、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千古第一七言绝句是杜甫的登高。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9、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0、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11、杜甫的《登高》诗,被誉为"千古七律第一",被认为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当中,字字皆律",就是说这个律诗已经写到最高境界。所以说,杜甫的诗不但是对以往艺术传统的集大成,也是开辟了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
12、杜甫的《登高》诗,被誉为千古第一七言绝句。
13、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所说便是昔年在岐王府邸经常见到李龟年,在崔九府邸也曾数次听李龟年奏乐歌唱。这两句平平道来,看似寡淡,但却流露出再度相逢对昔日盛况的怀念眷恋。令人于言外便想到昔日盛唐的繁华景象。
1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7、《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8、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恰逢同样流离的昔日宫廷乐师李龟年时所作。可算是杜甫七言绝句作品的压卷之作。
19、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简析: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22、《春夜喜雨》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赏析】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
23、答:慈禧太后的千古绝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24、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25、杜甫〔唐代〕
26、江南逢李龟年
27、《绝句》
2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9、慈禧母亲过60大寿的时候,慈禧因为政务缠身无法亲自去祝贺,于是她就命人将准备好的好几车礼物送给母亲。其母亲感动的不是几车物品,而是她写的一封信,但见慈禧的信里写的是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古诗为慈禧太后千古绝句。
30、简析: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