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的事例袁隆平
1、但考验再次降临。三系法成功后,我国很快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袁隆平领衔。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就遭遇当头棒喝。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不少人“唱衰”两系育种,研究甚至一度被相关单位和一些科研人员放弃。
2、选择了这条实践至上的路,就意味着一生的忙碌和辛苦。能在高大饱满的禾下乘凉是袁老的第一个梦想。把水稻通过杂交的方式高产再高产直到超高产,从而养活更多的人民是他最大的追求。他从最初的设想到寻找原株水稻,实验,比较,总结再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不服输的改进,他的团队终于培育出了外国人抢先实验几十年都未成功的杂交高产水稻——全世界为之震惊。
3、但科研进展并不顺利。“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袁隆平记得,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4、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5、袁隆平默不作声。他像候鸟追着太阳,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他几乎住在育种基地,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产房,在稻田。
6、从失败中捡出来的成功
7、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8、质疑、失败、挫折。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这是常态。他的研究被当时的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
9、袁隆平经常提醒学生,搞科研首先要看大方向对不对。正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应该坚持。“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10、月22日下午,官媒落下重响,震在所有国人心上。不愿相信,不能接受,到最后不得不意识到,那个亲切如邻家爷爷的伟人,那个可爱质朴的田间老头,那个让国人端稳了饭碗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真的离开我们,离开他热爱的实验田,独自去远行了,而且一别永伤。
11、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后,原湖南安江农校普通教师袁隆平开始了他的研究。
12、袁隆平和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重要成员顶着巨大压力,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让两系法起死回生,再次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13、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善于在失败中发现积极的一面。”攻关三系法时,有人说稻草比稻子多,袁隆平却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只是技术问题,可以改进。
14、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的博士生李莉对老师的耐心印象深刻。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前6年,进展缓慢,李莉和团队成员有时甚至不好意思汇报。每次开组会,袁隆平都亲自到现场指导,即使进展不大,他也会不断鼓励大家,“100次实验有一次成功就很好了”。
15、上午骤闻这个噩耗时,心内一片惊惧;中午国际网道歉辟谣,大家纷纷松下一口气,是啊,那么幽默健康,充满活力的老人怎么可能说走就走呢,无良媒体,全无下限。可是,心里隐隐有一丝担忧,下午饭点后,官网忽然发布了讣告,然后看到了长沙人民十里长街送袁爷爷回故里的视频。满天的烟雨啊,那是全国人民的眼泪从长沙飘到了五湖四海,一声一声送别的话语凝结着人民发自内心的崇敬和不舍。细思量,更难忘。
16、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捡出来的。
17、九州大地,稻花香兮,托起禾下梦想。神农一别,魂兮远行,万民永离殇。
18、“粮食问题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阻碍一个国家。”上世纪建国初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高三学生袁隆平面临着大学志愿的选择。他可以选择父母期望的,也是世人默认的最平坦的大路“学而优则仕”,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他也可以凭借优质的体魄报考空军院校。可是小学时参观的农场深深地吸引了他,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极力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触动了他的责任心,他毅然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的农学系,成为第一代农业大学生。在那个人人梦想跳农门的时代,他却选择了跳进农门。伟人的梦想从来没有个人,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永远排在前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人思想一直没有被遗忘。
19、难忘他救万民于饥饿的盖世奇迹。
20、一次,杂交稻验收,稻谷非但没增产,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风凉话四起。有人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
21、这并不是盲目坚持。杂交水稻是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培育出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方向、执着配套培育出的。
22、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23、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并非我国最早发现、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人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但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屡次实验失败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在当时几无质疑。
24、但他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袁隆平说。
25、有人估计袁老的科研成果最少多养活了四亿中国人,他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把饭碗踏踏实实地端在了自己手上。稻田永远记得他用脚丈量过的泥洼有多广阔,稻穗铭记着他流过的汗水有多艰辛,当然,高产、优产的新品水稻更记得他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