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注音版
1、宾语前置句:将复何及应为“将复及何”。意思是:又怎么来得及呢?
2、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3、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4、淡泊淫慢;宁静险躁。
5、成:达成,成就。
6、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9、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10、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1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2、修身:品德修养。
13、《诫子书》——王昶
14、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诫子书》特殊句式:
17、淫:放纵。慢:懈怠。
18、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19、《诫子书》诸葛亮
20、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1、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由“也”构成的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必须要静心的,才识是必须要学习的。
2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
24、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2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释义: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6、书:书信。
27、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9、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3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注音版
31、对照原文、结合译文,边理解边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32、养德:培养品德。
33、做为晚辈,没有比保全自身端正行事更重要的,凭此来显扬父母。(保全自身、成就事业、显扬父母)这三样的好大家都知道,然而总有人身陷危难家庭破不,沉沦在身死家亡的灾祸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果他所遵行效法的准则不对。
34、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35、遂:最终。
36、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7、《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38、孝顺、恭敬、仁爱、道义,是行事的指南,按这些正确的准则行事才能站得稳,是立身的要本。孝顺、谨敬的对待长辈,宗族中就站得稳,仁爱、守义的对待别人,乡邻就会看重这样的人;这样在宗族乡邻之间行事就可以成就自已,也会在宗族同乡之外传出美名。人如果瓜坚守这正道行事,反而背离这立身之本追求眼前利益,就会使自己陷于短浅的浮华之中,就会使自己浇溺于身狐朋狗友神;陷于浮华就失于虚伪,溺于朋党就得彼此防备、彼此陷害。这两者的祸害,一目了然,国此受害的人却越来越多,追求眼前私利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因为人被当时的称赞迷了眼,被眼前的利益迷了心。
39、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40、双重否定句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1、诫:警告,劝人警惕。
42、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3、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5、致远常常与乐学组成乐学致远。乐学,二字应为《论语·雍也》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的引申,指学习的最高境界,即乐在其中。
46、才:才干。
47、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8、淫慢:放纵懈怠。
49、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释义: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0、两汉·诸葛亮
5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2、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儿子循循善诱,不仅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相信每一位读过这篇文章的青年都会大有裨益。
53、宾语前置句:将复何及,“何”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句话正常的语序是:将复及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又怎么来得及呢?
54、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55、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
56、诫子书注释
57、“非……无以……”运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58、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59、倒装句,宾语前置:将复何及——本为“将复及何”。释义:又怎么来得及呢?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释义: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60、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注音版
61、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2、【译文】
63、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64、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全文太长,节选前一段。
65、去:消逝,逝去。
66、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意思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67、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68、富贵名声,本是人人都喜欢的,然而君子有时却得到了也不要,为什么?因果厌恶这些富贵名声不是遵循正道得来的。担心去家只知道向前却不知道后退,只知道追求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困窘、悔恨。话说:“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你想要的”。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恒久的满足。看往事的成败,看后来的吉凶演变,投有追求名利,不知道满足,却能家世绵延,长保福禄的。就是想要孩子们行事立身,能遵循儒家、道家的教导行事,因此用玄、默、冲、虚这样的字绘你们起名字,也就是想让你们想起自己的名字就思想其中的含义,不敢违背正道啊。
69、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70、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特殊句式归纳如下:
71、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72、“致远”二字原指到达远方,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后指有所作为,常见于“宁静致远”一词,诸葛亮《诫子书》有“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