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条件。
2、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
3、因此,可以说道德经的精华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老子也认识到了量变到质变,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台也是用土一点一点堆出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谋求解决难题的办法,要从容易之处开始,成就大事的行动,要从细微之处起步。天下所有的难事,必须从易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必须从小处着手。
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6、对立统一规律
7、同时,道德经也提出了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这些观点的交替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统一的思想。
8、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老子的朴素辩证和唯物辩证的不同
10、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1、男人的年龄由自己来感觉,女人的年龄由别人来感觉。
1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二是对立双方在相互比较中才有相对的价值,如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
14、《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也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是一种朴素辩证法观点。
15、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华夏人影响最深远的3部著作。此书共计5000字左右,编为上下两篇,分成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其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
16、老子在这方面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两句话来体现,“反者,道之动”,循环反复,这是道的运动轨迹;“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17、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8、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
19、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的最初表现形态。
20、因为空调,汗水少了;
21、因为应酬,亲情少了;
22、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3、说话的三条底线:一、力图说真话;
24、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
25、在道德经中,存在大量对立的词汇,如“有无”,“大小”,“刚柔”,“动静”,“福祸”,“善恶”,“少得多惑”等等,同时老子也认识到了它们的对立转化的一面,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谓福祸相依,在一定的条件下,福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意思是万物有阴阳矛盾的两面,冲气以为和,相互转发,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表现出中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的都是对立和转化。
26、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7、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年华,
28、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9、否定之否定规律
30、另外的,老子的“无为”和“无不为”,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无为”的否定,就是对“为”的肯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31、总盯着了不起的过去,就不会有了不起的将来。
3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3、在谈老子的辩证思想前,咱先搞清楚什么是朴素辩证,朴素辩证法是古代原始的辩证法,受时空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思辨,猜测的特点,缺乏根据和论证,但是朴素辩证法为后来的辩证法提供思想参考价值,时代在发展,人的认识在提升,作为新时代的人绝不能一味地批判旧时代的思想的弊端,西方的唯物辩证法也是在不断吸取前人的思想而得来。
34、老子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反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35、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36、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
37、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8、无为而无不为。
39、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40、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4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2、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4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4、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从《矛盾论》中我们了解到“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老子的辩证思想中忽视了转化需要条件,另外就是在否定之否定的一面,唯物辩证法强调这个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而老子只是论述事物是反复运动的。
45、输不起的是尊严。
46、因为竞争,悠闲少了。
47、唯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体现在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8、三十而立四十一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49、三是矛盾的事物相反相成,促成向对应面的转化,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多易必复难”,“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50、爱上一个人要一天,忘掉一个人要一辈子。
51、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52、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53、是的,道德经的精华可以归纳为朴素的辩证法。
54、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55、看上一个人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要一个小时,
56、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
57、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
58、老子已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到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原则。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
59、科学不会舍弃真诚爱它的人们。
60、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61、因为宴会,食欲少了;
62、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63、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
64、质量互变规律
65、事物的发展就是肯定——否定——肯定,虽然是循环反复,但整体上是螺旋上升的,也就是“发展”。
66、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67、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一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68、这是朴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辉煌的人生。
69、《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0、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71、因为电话,信笺少了;
72、老子对事物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如下儿点:一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7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4、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75、老子思想的缺陷和不足也是由于处于几千年前,社会条件,自身阶层等条件造成,但他却是站在思想的源头,他的思想是超越时空的,中国的几千年的发展,老子的思想依然被借鉴,被运用,创造奇迹。
76、因为道德经中强调了阴阳相互依存、损益相生的哲学思想,这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77、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78、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79、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80、老子已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个在道德经充分体现出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核心是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发问题,这部分内容在道德经中最为丰富和精彩,下面结合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来列点说明。
81、另外,《老子》一书,还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些论述,综合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而且战争还会带来敌人的报复,所以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其次,不得已而战时,要保持克制,不要逞强斗勇以杀人为乐,“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再次,在战争过程中,不要轻举妄动,必须保持冷静。为此指出:“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祸莫大于轻敌”、“抗兵相若,哀兵胜矣”,这些论述深合兵家之要。《老子》中所反映的战争观是深刻的,它的反战思想是符合人心的,它的自卫思想是积极的:
82、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83、四是事物的本质往往隐含在事物表面的对立面,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大智若愚”。
84、因为时尚,布料少了;
85、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都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86、反者,道之动;谈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87、低调与高标的统一,平凡与不俗的统一,
88、黑格尔: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89、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显然还不完整和不系统,但其著作中的这种思想火花却不时闪耀光彩。
90、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统一性在于矛盾的两个方面,要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句子
9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92、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