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背后的艰辛
1、我们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2、籼型杂交水稻是水稻品种,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
3、杂交水稻只是通过有性繁殖,利用杂交优势来培育出来的高产遗传稳定的水稻,是常规的一种方式,而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一般是人为地在分子水平有意识的改变基因特性,杂交育种只是种间进行的,基因工程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
4、杂交水稻不是基因工程。
5、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
6、袁老教授做杂交水稻育种工作,非常努力,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亲力亲为于田间实践工作。很少写论文,不做报告,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为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发展事业做伟大贡献。
7、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
8、他的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9、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袁隆平意识到自己既然是学农出身,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作贡献。
10、杂交水稻不是基因工程,是水稻基因进行遗传变异,优化组合,进而高产一种生产方式。这是我们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团队进过几十年辛苦培育,研究出来的,多出来的产量一年能解决几千万人的生活问题。对我国和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杂交水稻配套成功后,1975年冬,国务院就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杂交稻的决定,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于是当时在湖南大地出现了千军万马下海南的动人场景。当年在全国多点示范的面积达5600多亩(1亩=1/15公顷),1976年示范推广的面积就高达208万亩。
12、有了“三系”配套,我们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
13、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是1973年。
14、袁隆平几十年工作在实验田中,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研究出上百种高产水稻品种,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近年试验的海水稻已经成功,增强了水稻种植的适应性。
15、杂交水稻成功是1973年。1971年2月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16、杂交水稻没有成功之前,经常容易饥荒。很多地方粮食只够吃半年,所以平时最多喝稀饭。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严重的地方甚至会出现易子而食。
17、他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著7部.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18、袁隆平是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而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
20、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实现三育配套,育成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1、杂交水稻不是基因工程
22、不是的。杂交水稻不是转基因技术,杂交水稻是采用两种遗传性完全不同的水稻,然后进行结合培育出来的,这样可以起到优良性互补的作用,从而稳产、高产、优质。
23、杂交水稻(hybrid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24、“三系”配套。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作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作保持系,另一个叫作恢复系,简称为“三系”。
25、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的遗传技术。
26、繁殖后代。
27、杂交水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是指两个在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又有良好互补性的水稻,进行杂交,就是杂交水稻!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因为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需要年年制种!2020年11月,在湖南衡阳袁隆平团队所研制的杂交水稻,两季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
28、,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29、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除国内发展迅速外,在国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30、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86年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观点,经6年艰难攻关,与研究人员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杂交水稻背后的艰辛
31、杂交水稻成功是在1973年。在1973年袁隆平成功选育了南优2号,南优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1976-1988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仅1987年,杂交水稻增收的粮食就达150亿千克。
32、制作母本。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33、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