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全文
1、“略涉”,稍微读过一点书,这又是曾国藩的自谦话语。曾国藩好读书,每日必读,一日十页,长年累月,是何等阅读量?但即便如此,他还自言“略涉”。相比今多数人一年不读几本书的现况,他的“略涉”是何等令人敬佩。
2、我在之前写《黄帝内经》随笔时,也曾写过相关内容。
3、天津教案一事在此不表,有关曾国藩的褒贬在此也不多说。不是很清楚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自行评论此事。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聊聊曾国藩的修身之道,聊聊他在向儿子嘱咐身后事时提到的“忮”与“求”。
4、《曾文正公家书》,作者:曾国藩。
5、得不到,想要求;得到了,又害怕失去。
6、曾国藩的解释是,“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
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8、得罪前者,或是国家之难;
9、选自《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译文】如果家庭和睦,那么福泽自然产生。
10、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译文】求友用以匡正自己达不到的,是大有益处的。
11、如此云云。
12、曾国藩言及,“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致负其初心。”
13、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著名历史事件——“天津教案”。
14、【译文】不要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心中有这种想法,就会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15、再有曾国藩所写“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16、所谓“忮”,竖心旁加一个支。
17、由于事态紧急,由于结果难以预料,再加上他的身体状况堪忧,种种因素下,曾国藩心怀忧虑,以一种不惜一死的决心前往天津。
18、尤其是身边人有可取之处时,我们会不会分外眼红?
19、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20、不忮,也就是不害人,不嫉妒,不忌恨。
21、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说过,竖心旁,走心。忮就是一个走心的负面字眼。
22、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作为后世美誉一完人,他对自己的修身工夫看得极重。
23、原文: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4、再是一个“求”字,觅也,乞也。
25、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亦或是佛家,都讲究修身。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生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26、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向先贤学习的,正是他的勤俭,他的自谦,他的自我反省,以及下面要说的“不忮不求”。
27、当时,曾国藩已年至花甲。在此前写给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他曾多次提及眩晕症状以及眼病,身体状况并不太好。
28、人们一般都是求什么呢?
29、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30、原文: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与面貌。
曾国藩家书 全文
31、比如说,他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以勤俭为务,而他自己当然也是这般做的。在教育儿子的同时,他自然也加深了潜意识里的勤俭念头。
32、《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33、如果所求过了度,欲望过了度,必定会成为患害。
34、《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作者:唐浩明。
35、译文:真诚胜过虚伪的,脚踏实地做事,胜过偷工取巧。
36、其中,修身是基础。
37、《曾文正公嘉言钞》,作者:梁启超。
38、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
39、一个容易知足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反之,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那他的贪心为一定会其成为痛苦的源头。
40、《曾国藩传》,作者:易孟醇。
41、他一生读过那么多圣贤书,在嘱咐身后事的时候,要告诫给儿子的一定是最重要的。
42、我们可以时常反问自身,是否会有忮心?
43、写家书,也是他的修身工夫。
44、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译文】用标榜自己来盗取虚名的,是会受大损失的。
45、名和利。
46、因事关重大,曾国藩被清廷委任为直隶总督,全权处理此事。
47、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48、在这封道光二十四年写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曾国藩以简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接地气的比喻,讲解了一个关于修身的方法论。
49、当然,这只是一代大家的谦虚之词,或者说,这是他对自己要求太过严格的缘故。
50、《曾文正公全集》,作者:曾国藩。
51、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求可以有,但应该减少外求,而多多内求。忮心则不可有,有则去之。
52、不因他人有功而嫉妒,不因他人有能力而嫉妒,不因他人有名有财而嫉妒。没有害人之心,凡事以凭良心为准则。
53、曾国藩为了大局,为了不激成大变,陷入背负骂名的境地似乎也就难以避免。
54、先修己身,再齐己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55、译文:做一件事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放弃、不松懈,不可半途而废,不可朝三暮四。做这件事没做好或没做完,又想做别的事,这样的人做事将不会成功!
56、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强健,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了。
57、出自《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译文】我们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虚心。
58、得罪后者,却是一世声名毁于一旦之途。
59、提出“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心身强、三曰则仁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既是曾国藩一生“不忮不求”的心得,也是明确提出“家训四条”。他要求两个儿子“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张以此四条相稽”,同时希望侄子共同遵守。晚年的曾国藩,名重于世,权力极大,但他念念不忘的是“不忮不求”的修身养性境界,更以“不忮不求”教育子孙,实在难能可贵。
60、家和则福自生。
曾国藩家书 全文
61、一者,害;二者,嫉妒;三者,忌恨。
62、这是他的厉害之处。
63、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64、所谓名,是外界给予自己的评价。所谓利,是外界给予我们的利益物质。
65、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66、《曾国藩传》,作者:萧一山。
67、名利,都是我们外求的产物。
68、作为后人,我们总是将曾国藩评价为一代完人,殊不知曾国藩向来不求全,不求完美,反而独独求缺,求缺憾。
69、只不过,曾国藩是一个极谦虚的人。他常常在家书中自我反省,认为自己的勤俭工夫做的还不到位。所谓“余平生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
70、而在此之前,他给长子曾纪泽写了这么一封家书:“预嘱身后事望二子不忮不求”。
71、当然,对于名利,我们可以求。欲望,本就是难以磨灭的。凡夫如此,圣人也如此。但是对名利的追求需要有一个度。
72、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73、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74、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5、【译文】人的一生成败,关键就是在于能够结交的朋友是否贤良,因此在交朋友方面不可以不慎重啊。
76、基于这样的身体状况,他本想“拟再具折续假”,希望能多休息一段时间以保养身体,可当天津教案发生之后,朝廷委以重任,他又再度起行。
77、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曾国藩写的最后一封家书《日课四条 金陵节署中日记》。
78、《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唐浩明。
79、我们本来什么都具备,心里什么都有,为何要一直向外找呢?
80、《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81、曾国藩深谙易经之道,懂得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道理,所以从未求全,更别提自满了。
82、曾国藩家书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8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张宏杰。
84、《曾国藩真相录》,作者:易孟醇。
85、天津教案是一个棘手的案子,宛若烫手山芋。一方面是性情凶悍的外国,一个是群民激愤的天津百姓,曾国藩可以得罪谁?
86、曾国藩说,“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87、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88、“以不忮不求为重”,就是其中精华所在。
89、曾国藩家书,是曾入仕进京后,以及成为湘军统帅后与家人的通信集。除了日常国事家事以及一些琐事外,也讲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技巧,也讲了对一些人的看法,以及学习求知心得。如善意如何表达,不要刻意而是目之所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