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造句和意思
1、不毛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máozhīdì。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2、【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3、【造句】这里的庄稼寸草不生
4、答:不毛之地的“毛”的意思是:庄稼、草木。“不毛之地”原意是贫脊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形容荒凉、贫瘠。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5、举例造句: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6、【举例造句】: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
7、不毛之地的毛意思是草木、庄稼的意思。不毛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máozhī
8、详细释义
9、【反义词】: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10、(5)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
11、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12、近义词:荒无人迹、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赤地千里
13、【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14、【拼音】:cóngróngbùpò
15、dì,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芜地带,通常用来形容某地荒凉、贫瘠。该成语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16、没有“丛什么不什么”的成语。
17、(4)自从郊外那片不毛之地忽然涌出石油之后,本来冷僻的小镇就匆匆繁华起来了。
18、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19、(1)在这块荒无人烟、不毛之地,曾经产生过数次小范围的战斗。
20、【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形容灾情惨重或土地极其贫瘠
21、丛林法则,不毛之地,兵不厌诈
22、不毛之地造句
23、不毛之地的毛是指:像毛的东西,谷物或草。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24、不毛之地。
25、不毛之地成语故事:春秋末年,占据天下之中枢位置的郑国,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左右为难,只能看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公元前597年春天,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了,楚庄王就率领大军打过来了。郑国一面向晋国求救,一面拼命抵抗。楚军围攻郑国国都(今郑州新郑市)三个月,郑襄公看看晋国救兵还不来,看看城内已无可战之兵,已无可吃之粮,再也受不了楚庄王的拳头了,只好光了膀,左手持降旗,右手持鸾刀,打开城门投降。见了前来受降的楚庄王,郑襄公说:"寡人是没有才能的边陲小臣,惹得天降大祸,让君王屈尊到了我们这个小城。君王如果能怜悯我这不祥之人,给我一块不毛之地,让我和几个老得掉牙的臣子能够安度晚年,我们将惟命是从。"
26、不毛之地的近义词有寸草不生、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反义词有肥田沃土、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27、【近义词】:处之泰然、视若等闲、从从容容。
28、【示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29、反义词: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三山五岳、膏腴之地
30、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的造句和意思
31、【反义词】肥田沃土、郁郁葱葱
32、示例: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33、【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34、(2)来到这个不毛之地我还真没有想过会干出什么大事业出来。
35、荒无人烟、不毛之地、尸横遍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鱼虾灭绝、鱼虾绝迹、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36、不毛之地是一个成语,那么不毛之地的毛是什么意思呢?
37、寸草不生的意思是: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38、【近义词】荒无人烟、不毛之地
39、(3)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40、正确成语有:从容不迫。
41、【成语】:从容不迫
42、比喻非常荒凉,连草都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