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例子
1、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
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以本心论本性,以人皆有四端论证人皆有善的本性。
4、孟子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他。什么原因呢?
5、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地“怵惕恻隐”之心,那就是恐惧心、同情心和怜悯心。大家都会想赶快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给拽回来,保证他的安全。
6、孟子说,我们既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别人来夸我们,而是那一瞬间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这个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
7、“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8、告子这个人有的说的是孟子的学生,也有的说是古代法家的思想家,当然还有说是道家思想家。也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这一篇《告子》中,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争论的对话非常有名。有一天,告子问孟子: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子,水就会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就会向西流。这样看来,人性就像这水一样,是不分善恶的吧。
9、孟子就问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是为了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还是因为我们厌恶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呢?”显然都不是。
10、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说,人性无善无恶,就像水会往东流,也会往西流一样。但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或者向西之分,但是有上下之分呀,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孟子说,你可以用手泼水,也可以把水引到高处,这些都是外力影响的,但水最终还是会顺流而下,这才是它的本性。人也是一样,有时候会去做不善的事情,但是善良才是人的本性。
11、而这种不由自主的“怵惕恻隐”之心,正表明了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
12、从人的共性出发进行推论,指出理义是心之所同好。人性本善是因为人有好理义的自然倾向。
13、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
14、从中国哲学来说,对人性的定义有几种。主要在孟子里有记载。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公都子的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等。
15、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
1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
17、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
18、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
19、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指出爱父母兄弟是人的良知良能。人有爱人的本能故人性本善。
20、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他说,当你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孩子,正在慢慢地朝着井边爬了过去,眼看着他就要爬到井里去了。
21、论证人性本善是其情可以为善,非谓善是现成的。同时指出恶的原因是后天影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2、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