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但教心似金,白首相庄前。
3、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4、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5、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6、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7、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8、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9、“为霞尚满天”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全诗如下:
10、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11、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1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作者是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13、意思就是: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14、译文及注释
15、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16、酬乐天咏志见示
17、唐·刘禹锡
18、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19、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树附近,比喻晚年。
20、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21、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22、此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原诗《酬乐天咏老见示》
23、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24、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25、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7、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28、为霞尚满天,烽火燃西蜀。
2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比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30、只是近黄昏: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即景抒情的诗《登乐游原》中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指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刘禹锡的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31、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32、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33、莫道桑榆晚意思: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
34、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全诗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35、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其中“为霞尚满天”意为“即使晚霞满天也依然光芒万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被广泛地传诵和赞颂。
36、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37、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38、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39、原诗内容:
40、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41、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
42、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43、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44、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4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6、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
47、酬乐天咏老见示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还有对人生终级问题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知。意境优美、气势豪放,深受世人赞赏而流传千古。
49、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
50、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51、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翕然。
52、出自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