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
1、“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告诉我们,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求索,也就是向内求。
2、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①心即理(价值存在):
3、第一智慧为心即理,只认为心中所想皆是真理,呵呵,至少是道理吧。其实应反过来,世界的道理皆存内心,现实中碰到的困扰、问题、烦恼皆源自内心,内心富足圆满,一切困惑则烟消云散。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境遇,内心会动摇、会偏向、会蒙尘,则所要多反思、勤拂拭。
4、知行合一
5、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6、“佛不渡人,唯人自度”。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7、从王阳明心学中,伟人得到启示认为,只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完善自我工程,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磅礴的胸襟,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由此而来,为开创一代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8、这些思想,其实都可以追溯到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9、总结:“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0、王阳明心学主体思想着落在致良知三个字之上,良知是体,知行合一是用。
11、致良知既有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本我与自己和谐相处,悦纳自己的意识,也有用自己最本质的良知对待社会与世界相处的内涵,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的。
12、王阳明核心思想价值观就是知行合一
13、②知行合一(价值判断):
14、③致良知(价值归宿):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5、(2)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遏制伪善流行。
16、对现实的意义:
17、第二智慧为知行合一。活在当下,做事是最好的修炼。只有行动,首先是验证知的合理性,其次让身体养成记忆,形成本能自觉。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18、禅心、良心、机心。
19、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20、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你觉得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找到这个意义而已。
21、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22、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3、正是在领悟了心学这2个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伟人才创造性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一代伟业。
24、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就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善良的那个底色。
25、伟人归纳的心学的第二点“通今”,就是“知行合一”。伟人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在《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26、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学的基本思想有:1、宇宙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7、第三智慧为致良知。良知不是简单的发善心和基本的良心,最终是找到自己的使命愿景,遵循宇宙万物运行法则,以反思形成自己的原知力,能客观的洞察力,自主掌控行动
28、“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才是真正的道理。只是知道,但是并不能践行,不能指导实践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29、在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阳明在50岁时将他的所有思想集中为三个字,那就是“致良知”,“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着自然而然的良知的。
30、这就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所推崇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在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7天7夜之后,他终于在多年后的龙场里领悟了这个真理。
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
31、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3、认识论:(1)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32、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33、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34、答:1、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
35、伟人把王阳明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他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一在贵我,一在通今。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36、王阳明心学最难理解、也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的“心”。他的这个心很复杂,你如果纯粹从儒家的角度去理解,肯定是有困难的。为什么?因为王阳明早已超越了儒家。他早年怀疑过朱熹,后来还说过“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得于心”。王阳明确实非同寻常。你可以说他有狂狷之气,但也必须承认他敢于自我承担,更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王阳明心胸比一般的儒者要开阔得多,他的心学更不是正统的儒学可以囊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