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诗句
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出自唐代李白的《长干行二首》
5、【宋】苏轼
6、更多关于含有颜色的诗句:
7、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1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6、答:含有颜色的诗句如下:
17、《暮江吟》
1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9、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1、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22、很多因为颜色是诗歌中经常使用的形象,几乎所有的诗歌形式都可能出现颜色,比如“红旗渐起星星点,白云飞扬凤凰舞”、“青山绿水长留在,红颜白发也伴随”、“秋日蓝色的天空,白云悠然自得”、“黄土高原上,绿树成荫,染红了这片土地”等等。
23、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24、(一)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25、含有颜色的诗句:(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四)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2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7、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9、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30、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颜色的诗句
31、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3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4、关于飞花令带颜色的诗句有:
3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37、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
3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9、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4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曰》
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4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4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45、【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7、在不同的诗歌中,颜色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比如红色代表热烈、热情,白色代表纯洁、清新,黑色代表深沉、庄重,黄色代表温暖、明亮,蓝色代表清澈、宁静等等。
4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5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2、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
53、[作者]韩愈(唐)
54、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5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6、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5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58、晚春二首·其一
5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颜色的诗句
61、【宋】李清照
6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6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5、下面的诗句。也带颜色也带花。
66、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67、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69、飞花令关于颜色的诗句有:
70、唐·杜牧
7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7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73、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7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5、唐·白居易
76、《赠刘景文》
77、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78、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79、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80、白话译文
8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8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8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