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诗句
1、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2、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春夜喜雨》
4、“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5、白话译文:
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大概意思是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7、《春宿左省》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0、唐·杜甫
11、宋·苏轼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创作背景:
14、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1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7、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1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9、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2、青却子城千树柳,高枝犹有一梢黄。
2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楼台远眺东山碧;不作鹏城袖手人。
26、春望二首其一
27、清末民初同光诗派代表陈三立的残句,原诗不存,表达自己维新失败后,对清末国家政局的失望,诗句流露隐逸情结,但暗存激愤,面对金瓯残缺,国家伤乱,实无可奈何之意,陈三立于民国后以遗老自居。
2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30、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春望诗句
31、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32、春光放尽百花房,开到林擒与海棠。
33、眼底鹃红南粤春,沙头雾尽水鳞鳞。
3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5、《春望》
3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37、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38、《惠崇春江晚景》
39、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0、《春思》
4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2、《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43、杖藜到处立苍茫,两脚青山老法幢。
4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5、唐代:李白
46、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7、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
48、唐·白居易
49、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50、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5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5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53、飞去白云何处住,一蓑烟雨下吴江。
54、宋·杨万里
55、《高观亭春望》陈三立乙未年(1895)所作:
56、唐·李白
57、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58、明·赵贞吉
59、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6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望诗句
61、《赋得古原草送别》
62、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63、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64、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65、杜甫〔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