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什么歇字是什么意思
1、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2、歇后语的由来
3、歇后语往往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对事物进行巧妙、深刻的描绘,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趣味、哲理或道德教诲等方面的启示。
4、一是对于某一现成语句,省却其后面部分词语,只用前一部分来表示被省却词语的意思。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洪驹父诗话谓:‘世以兄弟为友于,子姓为貽厥,歇后语也。’”
5、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双关的办法。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的实际运用,滥觞于晋,至唐而广泛流行。
6、在伏天避暑休息
7、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言而喻。
8、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9、拼音xiēhòuyǔ
10、伏的解释伏ú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低下去:此起彼伏。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隐藏:伏兵。埋伏。农历划分夏季最
11、歇后语是一种形式简单、语言富有诙谐幽默的成语组合,其中前句一般是情况的描述,后句则是幽默的点睛之笔,用以表达某种含义或启示。
12、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13、歇后语是一种民间俚语,通常由两个短语组成,前一部分是问题或者情境,后一部分是含义或者答案,通过押韵或者谐音等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幽默性和智慧性。
14、歇的解释歇ē休息:歇憩。歇脚。歇晌。安歇。歇凉。歇心。停止:歇止。歇业。歇工。停歇。间歇。歇班。歇后语。很短的一段时间:过了一歇。笔画数:;部首:欠;笔顺编号:
15、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16、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7、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熟语的一种,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用字比较通俗、口语化,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相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歇后语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18、(名)指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9、歇后语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及其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0、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字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21、歇后语是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承,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23、通过学习和解析歇后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和表达的能力,还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民间智慧的精髓和魅力。
24、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25、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26、在民间传统文化中,歇后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不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还具有强烈的文化浸润和谐和的社会价值。
27、这种形式的语言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民间习语中经常出现。
28、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言而喻。
29、词语分解
30、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歇后语是什么歇字是什么意思
31、歇后语应该是由俩部分组成的词语,前部分是谜面,后部分是谜底,比如,竹篮子打水,前部分是竹篮子打水,那后部分就是谜底,一无所有。还有就是膛啷捕蚕,黄雀在后。都属于谜面和谜底的体现。
32、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33、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
34、用歇后法构成的一种熟语,分两种体式:
35、在伏天避暑休息。杨朔《雪浪花》:“一到三伏天,来歇伏的差不多净是蓝眼珠的外国人。”
36、例句:这类歇后语所用的比喻不同
37、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38、二是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双关的办法。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39、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0、用歇后法构成的一种熟语。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
41、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42、2.歇伏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较少,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军事、石油采油等)中比较常用。
43、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成语,前一部分通常是一句居民通俗语言,后一部分则是以它的深刻性、幽默性、文化内涵等,对前一句作出补充、或引申,以起到讽刺、警示、劝戒等作用,让人通过有趣的语言方式领会某种智慧或哲理。
44、歇后语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形式,通常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话是一个谚语或成语,后一段话是一个相对幽默或诙谐的补充。
45、举例:“脚踏实地”是什么意思?答案是: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勇往直前。
46、歇伏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事情暂时得到缓和或者停顿。
47、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48、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49、1.这个词通常是用于形容紧张或者危险的情况,有的时候表示暂停或者休息。
50、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51、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52、3.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也会出现“歇伏”,有时还会用来制造悬念效果。
53、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54、歇伏的解释
55、伏天,是一年中夏天裏最热的几天,农历有三天,其中三伏天又是最热的. 1.湖北东部地区,民间有"歇伏"一说,在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接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小住,称歇伏.伏天天气炎热,民间不能外出劳作,各家会在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接曾经为这个家辛勤劳作过的出了嫁的女儿来娘家吃餐饭,或是小住几日. 2.动物在暑天因天气炎热,生理周期和平时不一样,比如说鸡在暑天下蛋少,或是干脆不下蛋,也叫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