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的诗词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5、因为在古代,人们喜欢写日记或回忆录来留下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思考,因此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言文回忆录,比如《世说新语》、《唐才子传》等。
6、译文: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7、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8、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9、《春晓》这首诗写诗人所想的诗句是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诗第一句为诗眼,后三句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展开形容早晨醒来后看到的景象。 全诗大意: 春天睡觉睡得太香了,早上都不知道醒来。醒来的时候听到到处都是小鸟的啼声。 昨天夜里刮了风,下了雨,也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花朵。 全诗是围绕酣睡来展开的:“不觉晓”、“闻啼鸟”都说明睡得沉、醒得晚。 “夜来风雨声”这里的“声”其实不是指听到昨晚下雨的声音,而是指睡得太沉,下了雨都不知道。 “花落知多少”的“知”指的是“不知”,即指花掉了不知道多少,也指昨晚花被风雨打落了都不知道。
10、《绝句》唐代:杜甫
11、⑵归家〔唐〕杜牧
12、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3、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14、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5、通过阅读这些回忆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16、而且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关于回忆过去的句子,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也说明了古代人也有回忆自己过往经历的习惯和意识。
17、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18、《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代:杜甫
19、翻译:留恋那芬芳花间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2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22、关于我很想你的唯美
23、⑺杂诗(王维)
2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汉司马相如《凤求凰》
25、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2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27、⑶乡思[宋]李觏
28、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先秦佚名《越人歌》
29、⑴除夜作〔唐〕高适
30、翻译: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想起的诗词
31、《世说新语》。
32、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代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33、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戴叔伦
34、⑹闻雁[唐]韦应物
35、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36、《绝句二首·其二》唐代:杜甫
37、《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38、其实文言文中也存在着“想起以前的事”的描述2很多古人也会在书信或诗词中提及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回忆,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描述过往美好的诗句。
39、翻译: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40、译文: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41、译文: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你是否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4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43、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44、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4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6、⑷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4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8、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49、译文:有位美丽的女子啊,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5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51、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52、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5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54、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