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告诉我们的道理
1、禁火:在寒食节的这一天禁止“火”的出现,包括烟火、生火做饭的火。
2、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3、寒食节的习俗有插柳、踏青郊游、荡秋千等。
4、清明节要吃冷的东西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5、二、踏青郊游
6、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和上巳节演变而来的。清明节有一些节俗活动为大家所熟知,比方说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天会吃青团,这期间很多人会去扫墓,有些人还会去踏青旅游。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习俗。这些节俗为什么都发生在清明时节?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
7、祭拜祖先:寒食节缅怀和祭拜祖先是最重要的风俗,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带着酒、香烛等物品到祖先坟头上香跪拜。
8、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唐宋最为盛行。
9、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10、寒食节的风俗活动
11、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1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例如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吃粽子、吃冷食等等,其实吃冷食本来不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而是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前三天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民俗节日,以不生火、吃寒食而得名。
13、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清明节又越来越被重视,寒食节就渐渐和清明节融合了,吃冷食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14、寒食节的风俗
15、吃寒食:寒食节吃寒食真的很应景,这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寒食即指冷的熟食,由于这一天不能生火,所以人们要提前一天准备熟食备好。
16、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7、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8、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9、一、插柳
20、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
21、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传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2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23、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曾割肉给流亡饿晕的晋文公吃,十几年后,晋文公回国做了君主,并对那些曾帮助过他的人进行封赏,唯独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伤心的背着自己的老母躲进绵山中,当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命人叫介子推进宫进行封赏的时候,介子推躲在绵山拒绝见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就下令烧绵山以此方法逼介子推出来接受封赏,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于是,晋文公就上山找,结果,看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颗柳树一同死了,晋文公伤心不已,于是,就下令寒食节的时候不许生火,吃冷食,纪念他的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