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魁恭北斗启明星。
2、清、纳兰性德
3、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4、立秋年代:宋作者: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5、如今,新凉又至,亲爱的你是不是正与爱人共枕秋雨,共听秋风呢?立秋已至,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在秋风秋雨中找到灵魂的知己,共话巴山夜雨时!
6、秋天来了,“我”为了寻找诗意,独自一人外出散步,只见水池之中,风情无限,娇艳的藕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而来,略带一丝丝凉意。
7、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8、天气一凉,转而觉得,诗歌难以写得绝妙了,一切美好的诗句,仿佛都被“梧桐夜雨声”写尽了。
9、[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吨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10、《立秋夕有怀梦得》唐·白居易
11、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
12、这首诗告诉我们,从立秋这天早晨开始,暑气将退,秋风渐起,天空也会明净而高远起来,高大的乔木飘下落叶,飒飒而歌。秋的韵味在诗人心中流淌。
13、鬓角渐白人更轻。
14、香飘桂蕊道旁落,荷举莲蓬水面扬。
15、这是明代女诗人夏云英的一首立秋诗。
16、第二句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17、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盼银河迢递",一个“盼"字,写出了纳兰与友人的期待。到了词的下片,“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词人纳兰性德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18、《历书》有:“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因此,立秋时节,人们祭祀土地神、庆祝米谷丰收,民间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19、近秋怕见梧桐老,
20、昨天夏走今凉到,
21、就连那宝鸭香炉里的沉香消散了最后一丝香味,灭却了最后一点火星,诗人还是不肯睡去。不肯睡去的不只有女诗人,还有一帮与她一样孤苦命运的侍儿,她们也在通过弹奏箜篌,打发无聊的宫中时光。
22、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纳兰写下了这首词。
23、颈联,诗人的笔触一转,由立秋的第一候的物候特征转到写立秋第二、三候的物候特征。相对于“白露生”,“寒蝉鸣”更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因为寒蝉的鸣叫声实在太喧闹,于是诗人以“喧耳外”形容寒蝉的喧嚣声。因为物理性质,露水更容易在草木间凝结,所以诗人以“滴林头”形容露水晶莹欲滴的状态。
24、空忙半夜静难登。
25、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26、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第一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第二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4][3]
27、首联,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诗人带着时间转换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去描写的。颔联,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牛郎织女幽会在美丽的玉楼仙境。如果第一联是感叹“凉风至”,那么第二联则是期待“鹊桥会”。诗人由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起人间的爱情,继而想起自己的爱情,为尾联的“如何得不愁”埋下了伏笔。
28、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29、(2)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3)满阶梧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30、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31、这首诗中的那一丝丝孤寂,那一丝丝无奈,正是宫女对于年华虚度的一声声控诉。
32、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下了一副容颜,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时令感极强,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很巧妙。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33、尾联,诗人以由立秋时节所触发的心绪作结。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树叶摇落意味着繁华凋零,生命衰老,正因如此,秋天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诗人也不例外,他看到一片飘落的树叶,联想到万木凋零,天地萧索,于是悲从中来,甚至不知道如何抑制住心中的愁绪,表现了深深的悲秋之情。生畏惧呢,唯有且行且珍惜。
34、诗中记录了立秋这一天,明代第二代周王妃子的宫廷生活。
35、最后一句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36、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作品赏析[注释](1)乳鸦:幼小的乌鸦。
37、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38、——唐·刘言史《立秋》
39、飞雪难留杨柳青。
40、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萧瑟。
41、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42、《立秋》
43、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天气仍然很热,俗语有“秋后一伏”之说。因此,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在立秋节气。
44、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45、宝鸭:即香炉。因作鸭形,故称。
46、鸭形状香炉里的沉香已消散火星已消灭。侍女们闲暇时间自顾自弹奏着箜篌。
47、首联,诗人以“夏尽”“迎秋”点明时序的变化。立秋节气的第一个物候特征便是“凉风至”,诗人正是感觉到了清凉的秋风,才察觉到原来夏天已经过去了,于是,以“不期”一词表达对时序悄悄变化的惊讶。在诗人眼中,清凉的风是如此可爱,于是,以“暗迎”赋予清风人格,以拟人的修辞表达了对清风吹来的喜悦之情。
48、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49、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50、时节立秋未感凉,行人顶日汗滴裳。
51、今天。我们即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秋是充满了金色的可爱季节,有橘子色的云朵,熟透的金黄瓜果。秋的到来,意味着收获满满,美丽呈现。秋的美景,花香飘更浓,友谊更深情。秋的喜乐,丰收又惬意,心情更美好,万事乐消遥!秋天美了风景,醉了心情,天气不热不冷,舒心顺意,一年四季秋天最舒服,清清凉凉,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秋雨微凉,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天,都适合户外游玩,拍摄美丽景,美丽画面使人舒展心情,心情愉悦,心情舒畅!
52、木兰花漫.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53、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54、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多么清新美好,多么值得留恋,只可惜无人共赏这秋风秋雨,无人理解诗人心中的快意新凉。
55、空侯:即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
56、全首词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渗透。
57、这是一个切口很小的明代宫廷生活缩影。一方面有新凉的快乐,一方面又有时光虚度的孤寂。作为一代才女的夏云英,只能在无聊的宫廷之中,听着秋风看着秋雨,任凭时间无情地流逝。她的命运自进入周宪王的王宫里早已被注定。她的才华,她的灵气,她对于生活爱情的憧憬,都在无数次宫斗中被磨灭了。或许正是看透了宫廷生活的尔虞我诈,故而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才会英年早逝。
58、秋风夹杂着秋雨,吹过了南楼。立秋这一夜,的确比以往更凉快一些。
59、立秋了,夜晚显得有点清凉,白居易手中蒲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60、【明】夏云英
61、李合坤(河南)
62、云起东山追旭日,
63、第三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64、二十四节气|立秋
65、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66、颔联承接首联中的“迎秋”,立秋在农历七月初,与七夕节时间相近,于是,诗人由立秋联想起了七夕节。诗人仰望星空,星河灿烂,他想象喜鹊们成群结队地飞向星河,在星河上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一方面,诗人以神话故事为立秋增添了浪漫色彩,另一方面,也借神话故事衬托出了立秋时节的璀璨星空。
67、第一句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68、架上葡萄呈紫色,田园豆荚染金黄。
69、颈联,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这里的“寒声”理解是全诗的关键,指代寒蝉的鸣叫声,与下句“白露”形成工稳对仗。尾联,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可谓立秋的名句。
70、因困辰时人未醒,
71、“秋”字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之意。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谚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农人会在此时更加努力地追肥耘田,加强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