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
1、叙事层面体现出开放式的叙事特征;
2、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采用低成本制作电影: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于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3、日本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在于擅长描写灰暗时代的人性。
4、法国新浪潮电影特点主要表现在: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一些导演提出“扛着摄影机上街”,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件,到群众中去物色演员,拍出了一批纪实性较强的影片,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揭露了大量的现实问题。
6、法国新浪潮电影特征:“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
7、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
8、新现实主义。
9、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0、重视个性和偶然因素、增加了导演个人色彩、理解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总体来说,新浪潮导演反对片场电影风格,蔑视传统电影的精致和循规蹈矩的面貌,提倡个性化的、随意的、灵活多变的、即兴自然的创作风格。新浪潮大胆挑战观众既成的观影习惯,如:对白的口语化、表演的即兴化和生活化、打破“第四赌墙”、反对传统的缝合体系、断裂式的不合逻辑的情节等,形成了天马行空的、标新立异的创作理念。
11、~1930年间,巴黎美术界的一些艺术家对当时电影日益商业化、大量拍摄庸俗无聊的影片极为反感,试图拍出“纯粹电影”,把电影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探索、实验和研究,即为先锋派。
12、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
1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出现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特点为大量运用意识流、闪回等镜头,将众多的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的跳接手段组合,称之为电影“新浪潮”。
14、理性电影。
15、新浪潮派。
16、剪辑上与开放式叙事相对应建立起电影的新时空,表现为时空不连续、声画不对位。
17、制作层面反对品质电影中规中矩的电影片场作品和精细制作,强调实景拍摄,即兴创作。
18、法国新浪潮电影plus左岸派
19、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战前大师们构筑的“电影世界”,批判大师风格过时、观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日本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电影手法中加入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电影进入一场电影艺术的高度喷发。
20、年,正是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六位电影大师有了个念头——要拍一拍发生在身边巴黎的故事。在很多电影找不到赞助商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个便宜的办法:先用16毫米的胶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业发行。
21、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60)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22、“法国新浪潮”(New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23、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1964年为终结时间。带头人为安德烈·巴赞,处女作有《漂亮的塞尔其》《淘气鬼》
24、年代苏联和西方电影工作者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拍摄了一些触及国内外现实政治问题的影片,来为本国的政治路线及国内外政策服务。
25、这种风格要求尽可能减少假定性,少用人为强调的冲突和情节,最好照生活原样逼真地进行拍摄。
26、表演上偏好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表现为片中出现导演的解说,人物面对摄影机独白,由此将观众从一个偷窥者的位置拉到电影现场,同时不断让观众返回现实,观众能一直保持清醒,并意识到自身和剧情的距离而不至于陷入角色认同。
27、坚持电影作者论,关注现实题材,并且带有强烈自传性质。
28、先锋派。
29、政治电影。
30、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认为电影“无所不能”,甚至想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
31、纪实风格。
32、雷诺阿不算是新浪潮的。新浪潮主要的有戈达尔、特吕福、侯麦、夏布罗尔、马勒、李维特、瓦尔达等
33、时间:1958—1960s特点: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