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虞世南
2、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柳》,全诗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今昔荣枯变化的悲叹。
3、唐、李商隐
4、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5、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6、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7、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8、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9、蝉[唐初]虞世南
1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与关蝉有关古诗:
1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其中,“一”和“薄”字为古入声字,为仄。其他字可以参照一二两声为平,三四两声为仄来认。第七句是常见的一种拗救。
13、作品赏析
14、因为所在的位置高,所以声音自然传得远,这可不是凭借秋风的缘故。
15、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6、译文: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是乐游苑让人断肠的春天。为什么在今天这萧瑟的秋日,已经身披夕阳又要满带鸣蝉。
17、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8、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19、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托物咏怀的名作.
20、《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21、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22、初唐虞世南
23、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24、匀如春涧长流水,怨似秋枝欲断蝉。
25、出自唐代唐求《酬友生早秋》
26、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27、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
28、蝉——李商隐
29、感谢你的鸣叫让我警醒,我只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而已。
30、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
31、诗人以秋日之柳与记忆中繁盛的春日之柳做对比,以此表达诗人历经现实的荣枯衰变、自伤迟暮的凄苦情绪。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32、出自唐代李建勋《送李冠》
3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34、送狄宗亨
35、与蝉后两句的意思相同的诗句有:
36、出自清代诗人袁枚《所见》
37、熟寝初同鹤,含嘶欲并蝉。
38、原文: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9、是柳树。
40、描写的植物是柳树。这句诗句出自李商隐的《柳》,描绘了秋日的柳树与斜阳和秋蝉相伴的景象,从而渲染出一种零落枯凋的情境。
41、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4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43、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44、彤云将欲罢,蝉柳响如秋。
45、“已带斜阳又带蝉”描写的植物是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