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3、年代:宋作者:钱选
4、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
5、囷中残旧谷,可备岁饥恶。
6、唐三学士粲三英,挺挺人才艺术精。
7、当时,这些地区大都信仰佛教,向唐王朝传入了很多佛教乐舞。比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骠国(位于今缅甸)乐传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骠国乐共有12首乐曲,包括乐舞作品和器乐作品。其中曲名如《佛印》《禅定》《甘蔗王》(意为“佛教民如蔗之甘”)等,都是佛教乐舞,“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意”。(《旧唐书·骠国传》)
8、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
9、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认为,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艺术离不开人,真正的艺术是一个人对自身精神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所以谈论艺术,不能不从精神与心理层面去考查。真正的艺术是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性情的,比如古人实践了二千年的艺术——唐诗、宋词、昆曲等。
10、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
11、《题唐三学士图》
12、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
13、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1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15、七年为少傅,品高俸不薄。
16、一、唐代宗教乐舞的特色之一,是融合了古丝路沿线的各个地区的舞蹈文化元素。
17、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夜来宫调罢,明月满空山。声出五音表,弹超十指外。鸟啼花落处,曲罢对春风。
18、很多诗歌都描绘了用于娱神的民间祭祀乐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诗歌描写了唐代凉州(今甘肃武威)乡村赛神活动的场景,展示了当时边塞农村的人文景观。诗中既描绘了“赛田神”的过程,也描绘了赛神活动中祭祀乐舞的情况:在箫、鼓伴奏下,翩翩舞者步履灵动,罗袜轻扬雾似的芳尘。王睿《祠渔山神女歌》中“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的诗句,描绘了迎神乐舞的情形:舞者头戴蓪草、着椰叶裙,在蒲葵(棕榈)树下起舞,舞姿优美奇特。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中“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的诗句,描绘了朗州(今湖南常德)赛神中的乐舞。
19、今春始病免,缨组初摆落。
20、年代:宋作者:汪元量
21、蜩甲有何知,云心无所著。
22、白玉蟾《无题》
23、但对丘中琴,时闻池上酌。
24、乘轩已多惭,况是一病鹤。
2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26、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
27、《十八学士歌》
28、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29、《送陶少府赴选》
30、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31、李凭箜篌引
32、无事围棋春昼永,至今画笔尚传名。
33、年代:唐作者:李群玉
34、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35、中间岂无河汾徒,唵遏师门竟不扬。
36、陶君官兴本萧疏,长傍青山碧水居。
37、高下受官随品从,九流艺术亦沾恩。
38、古丝路上的佛教乐舞为中国传统佛教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佛教初传中国,佛曲念唱都使用梵音梵文。但是当时传入的佛曲在音节上适应不了汉语歌词;而用汉曲来咏唱梵文则语音与乐调无法协调,所以采用说唱形式的“俗讲”。(参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而古丝路上传入的佛教乐舞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因此被广为接受。所以白居易《骠国乐》诗中写道:“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
39、园中多新蔬,未至食藜藿。
40、诗歌中驰骋瑰丽的想象和乐舞中绚烂华美的艺术,表现了对道教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乐舞诗运用奇特绝妙的联想,生动记录了乐舞表演的高超技艺,同时用文学语言传神地再现了乐舞中表现的神仙世界:诗歌起句写箜篌、演奏时间、地点,随即就开始描述箜篌声的优美:浮云为之凝滞,传说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也被乐声感动;不但人间陶醉在美妙的弦歌声中,乐声甚至传到仙府、神山,紫皇(天帝)动容,女娲听得入迷,神妪感动不已,月宫的吴质(吴刚)倚着桂树,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不肯离去……这首诗将外在物象和内在情思融为一体,想象丰富、设色瑰丽,后人将其与白居易《琵琶行》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4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42、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43、丈夫逢时能自见,智谋艺术皆雄长。
44、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45、迹同飞鸟栖高树,心似闲云在太虚。
46、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47、亲友不我知,而忧我寂寞。
48、立本丹青褚亮赞,至今遗事犹焜煌。
49、《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八十》
50、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
51、王维《竹里馆》
52、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53、三、在唐代,乐舞被运用于很多宗教活动中,比如祭神、祈雨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乐舞。
54、一人不杀谢乾坤,万里来来谒帝阍。
55、岂以贫是忧,尚为名所缚。
56、王昌龄《琴》
57、又及悬车岁,筋力转衰弱。
58、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
59、不求安师卜,不问陈生药。
60、自是葛洪求药价,不关梅福恋簪裾。
6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62、对此,唐代诗人留下了众多诗篇。白居易《骠国乐》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元稹《骠国乐》诗:“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这些诗句是对其舞姿的生动描绘:舞者头梳椎髻,佩戴珠缨花鬘,在玉螺和铜鼓的伴奏下,如龙蛇蜿蜒般地舞蹈(这种舞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地区至今流传)。
63、吁嗟房杜已如此,何恨薛生先蚤亡。
64、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
65、年代:明作者:归有光
66、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凰。
67、有隋之季天壤坼,英雄草昧皆侯王。
68、《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
69、二、道教神仙世界,是唐代诗歌和乐舞重要的表现内容。
70、唐代在岁终除夕日要举行“傩祭”用于驱鬼逐疫。在这一活动中的乐舞被称为“傩舞”,有固定的舞蹈和伴奏。通常宫廷中的傩舞以鼓、钲为主要乐器,参与者有数百人之多,称为“大傩”。民间的傩舞则要简单、随意得多,唐诗中对这一场景也有很多描绘。孟郊《弦歌行》诗:“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诗歌表现了濑水(今江苏溧阳)河畔乡村傩祭的场景,对傩舞的描绘自然、生动:舞者穿戴各种奇怪的衣着、头饰、面具,手里拿着茅鞭、桃木弓等,随着鼓和长笛声一起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