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诗描绘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
2、描写的是早春时节。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绝句》中的两句诗。全文是:两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心情很好,面对一派勃勃生机,情不自禁写了此诗。看到了西岭的积雪,肯定就是早春了。
3、拟物:午梦初回,卷帘又送春愁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卷起帘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把抽象的春愁赋予形象具体的事物,放出去。
4、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5、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树林中蝉的叫声、鸟的鸣叫来衬托山里的安静。这是用声音衬托安静,更能突出树林的安静。
6、广镜头的、粗线条的为面,特写镜头、细笔描绘的为点。
7、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8、六、白描
9、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
10、二、视听结合
11、化静为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是静止的,如同聚集在一起,变成动态的。
12、七、比拟
13、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万径无人行走;后两句是点,一位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15、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6、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17、白话释义:
18、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19、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20、唐代:杜甫
21、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
22、小学一,二年级学的杜甫的古诗绝句有:
23、以静写动: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本是静止的,奔赴荆门是动态的。
2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在树上栖息,是静止的画面,僧敲门是动态的画面。这样画面显得生动。
25、拟人:红杏枝头春意闹。
2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7、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即景小诗。
28、诗歌中的虚写指不在眼前,由联想或者想象形成的景象。
29、“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全诗译文:
30、四、虚实结合
3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2、用简练的笔墨,不加铺叙、不大渲染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月白风清”,“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3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6、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
3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8、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39、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40、文章赏析:
4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侧面衬托琵琶声引人入胜。
4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早春季节。
43、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4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正面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
45、从拟人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
46、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
47、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48、出处:唐·杜甫《绝句》
4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四首》。
5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季节是春天。
51、这个课文是2年级下册第17课的杜甫的绝句。
5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早春。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5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4、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55、作者:杜甫
56、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7、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全诗应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诗的意境上来判断的话,应该是晚春,因为柳树都绿了,是翠绿的颜色,如果是早春的话,还感觉不出翠绿的色彩。从诗情画意上来看,也就是一派生机蓬勃的晚春的景象接近夏季的时候了。
58、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9、绝句二首
60、五、点面结合
61、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6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为虚写。
63、扩展资料
64、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把流动的瀑布化为静止的挂在山前。
65、写作背景:
66、这个课文是2年级下册第17课。
67、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6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9、三、正侧面描写
7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鸣叫是从听觉角度写,白鹭上青天是视觉角度写。
71、一、动静结合
72、扩展资料:
73、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