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作品赏析:
3、江上渔者
4、唐・王维
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一、《出塞・其一》
7、使至塞上素描如下: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在空阔的大路上,我坐着一辆马车,独自一人奉命背井离乡,远赴边疆,去宣慰将军,士兵,察访军情。如此路途遥远,我却形单影只,独自前往。要到达西北边塞居延那里去,孤单路途,望远处荒漠,倍感寂寞凄凉。
1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1、唐・王昌龄
12、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4、我乘着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千里飞蓬已经飘出了汉塞,北归的大雁正翱翔在云天。
15、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16、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指水势浩大汹涌的样子。横,此指广阔。际涯,边际。诗句描写洞庭湖水势浩大、广阔无边的景象。
17、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8、唐・岑参
19、创作年代:南宋
20、八、《关山月》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2、“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23、三、《凉州词》
24、八、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5、出自宋·范仲淹《苏幕遮》。望不见故乡的痛苦之情。但诗人却不直说,而是先写“山映斜阳天接水”之景,以苍茫辽远的意境衬托“更在斜阳外”的“无情”芳草更为辽远,从而借“芳草”喻故乡,由芳草的“无情”反衬诗人对故乡的“有情”。
26、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7、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指浮云。皓,明亮。诗句描写夜登岳阳楼所见之景:夜空无浮云、明月照千里。
28、全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
29、一、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0、自行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1、四、《凉州词・其一》
3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4、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35、《登表海楼》
36、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37、唐・高适
38、《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调名。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李白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此诗气势博大,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39、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40、六、《别董大・其一》
41、作者:范仲淹
42、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738年)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是王维在去边塞的途中写的。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了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赞之为“千古壮观”。
43、二、《从军行・其四》
44、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45、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6、登表海楼
47、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48、七、《使至塞上》
49、《关山月》“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征战的生活和感情。陆游这首诗写于淳熙四年(1177)春,当时作者已五十三岁,因遭权臣弹劾,在范成大幕府做“闲人”。当时陆游自南郑前线调回后方已五年,而时值屈膝辱国的“隆兴和议”签订已十五年。回顾历史,思考现实,他极为愤慨不满,于是用乐府旧题一连写下了《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三首诗,借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激愤。
50、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诗句描写守卫边塞的将军与战士的深切思乡之情。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作者除了以将军的“白发”与征夫之“泪”来作特写外,还以羌管的悠扬之声与霜满地的视听觉形象予以铺垫。写羌笛的悠扬之声,意在反衬将士听不到家乡之音的悲伤之情。写霜满地,意在突出强调“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意蕴,以此与将士的家乡风景形成对比,从而说明将士之所以“不寐”的原因。
5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3、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跃金,金光闪动。沉璧,指月影像沉入水中的宝玉。诗句描写夜晚月光照在水面波光粼粼、明月映水犹如玉璧沉水一般的美丽景象。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54、十、《前出塞・其六》
5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6、马车还在继续行驶,我感觉自己如同随风漫飞的蓬草,无根无系,流落在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又如同展翅北飞的雁儿,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行进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仅仅有一缕青烟,在远处孤然直上,沙漠与天空之间,苍黄无际。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散发着迷人的红色光晕,好似在梦中。天与云与沙与水,交相辉映,黄色,红色,灰黑色,交映成趣。搭配着使这边塞景色,如同一张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图画。
57、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58、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59、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怒号,怒吼。隐耀,指日月星辰都隐去了光辉。潜行,形影不见。诗句描写连月阴雨时节洞庭湖风高浪急、日月无辉、山岳遁形的景象。
60、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61、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62、《关山月》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63、侦察兵乘马飞奔而去,只留我一人在这荒漠之中,奔马卷起的灰尘早已散去,我继续赶路。路途竟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64、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6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6、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他的这首《出塞》分为两篇,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属首篇。这首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不但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还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67、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戌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6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70、《关山月》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71、五、《塞上听吹笛》
7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73、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诗句描写边塞关城日暮时分的情景:千峰壁立、烽烟直上的远景之下,一轮红日冉冉西下,秋风萧瑟,马鸣萧萧,号角四起,一座边塞孤城的城门徐徐关闭。其所勾勒的边塞晚景,就像一幅生动的图画,有声有色,虽然格调有些苍凉,但意象却扩大悲壮,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7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75、浩瀚的沙漠中孤烟直上云天,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达萧关的时候遇到了侦候骑士,他告诉我都护已经在燕然了。
7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77、这首诗在杜甫写的《前出塞》中原列为第六首,是组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被古代诗品家张远赞之为“大经济语!”自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精辟的名言,为后世广泛引用。
78、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晨阳光灿烂,黄昏雾霭沉沉,景色变化无穷。洞庭湖景色之美及登临岳阳楼揽胜的非同一般。
79、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80、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81、唐・王之涣
82、十、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83、盛唐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的图画,描写塞外苦寒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悲壮而苍凉。
84、作品出处:《剑南诗稿》
85、《江上渔者》
86、《游庐山》
87、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88、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9、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9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1、作者:陆游
92、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戌生活中的一个需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9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94、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9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96、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9、诗人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创作了两首七绝,这里是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用他豁达的心态勉励好友,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100、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101、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全菜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102、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诗句描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时洞庭湖水天一色、宽阔无垠的景象。前句写蓝天映于湖水之中,使水天一色;后句用夸张修辞手法,极言湖面的开阔广大。两句八字所构拟的广阔气象,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103、唐・杜甫
104、此诗是边塞诗人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05、《出塞》这首诗的启发: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体会到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
106、与王昌龄同期的诗人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明朝的王世贞称此诗为无瑕之璧,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0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8、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109、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1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1、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诗表现出乌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戍守将士的宽广胸襟,以及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豪迈气概。
113、《出塞》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114、唐・李白
115、唐・王翰
116、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17、在萧关遇到了骑着快马的侦察兵,对我说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那里的边防前线防御敌军,戍守疆土。
1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19、边塞诗人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西元754年)八月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首诗就是岑参送他前任的武判官返京时所写。此诗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千古咏雪之名句。
120、出自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指塞外。衡阳雁去,衡阳有回雁峰,传说北雁飞到此处就不再南飞了。塞外秋来万物尽萧瑟、大雁往南飞的景象。以“无留意”写大雁,是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在将雁人格化,说雁不愿逗留草原,毫不留恋地飞往南方,意在强调秋天草原的荒凉。
12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3、陆游《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