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2、《望庐山瀑布》李白〔唐代〕
3、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4、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描写的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的画面,《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
10、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1、《登鹳雀楼》
12、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13、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14、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15、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6、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7、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18、依:依傍。
19、《登鹳雀楼》——王之涣
20、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1、《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
22、王之涣〔唐代〕
2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25、白日:太阳。
26、穷:尽,使达到极点。
27、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28、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29、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0、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1、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32、登鹳雀楼
33、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34、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5、因为有两首,不知提问的是哪首?这里只以这作赏析!
36、千里目:眼界宽阔。
3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38、【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39、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40、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41、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