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说说文案 / 文章内容

古诗中的物理现象精选好句115句

2024-06-09 投稿作者:萌系大白(●—●) 点击:62

1、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成参照物。

2、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3、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其中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重力矩:就是重力产生的力矩,即重力和力臂的乘积

4、重力:“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参照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6、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赠妇》秦嘉(汉)

7、现象七: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8、现象二:一闪一闪亮晶晶

9、因为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相当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0、千锤万击出深山,

11、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1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物理变化)

14、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物理+化学)

16、于谦的石灰吟

17、釜底抽薪原意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为什么抽掉柴火就能让水停止沸腾?

18、谚语有言:霜前冷,雪后寒,这是什么道理。

19、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20、粉骨碎身全不怕,

21、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杨万里(宋)

22、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24、丝丝入扣斗转星移飞沙走石水滴石穿(物理变化)

25、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26、为什么开水不会响?响的水不会开?

27、现象八:坐地日行八万里

28、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2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融化

3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31、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32、光的直线传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33、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34、现象三:拍电视别闪光

35、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36、什么是重力矩?

37、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38、第一句是物理变化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39、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光的直线传播

40、现象九:釜底抽薪

4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凝固

42、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43、零落成泥碾做尘,唯有香如故。(物理变化)

4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的传播、音色

45、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46、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4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唐)

48、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的回声

49、为什么隔热、隔音玻璃都会采用双层玻璃?

50、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液化

5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5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反射

53、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54、这是由于秒针在“9”所在的这个位置处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5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56、现象六:荤汤保温好

57、现象四:越远越走样

58、现象一:“9”的魔力

59、现象五:双层玻璃的妙用

60、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61、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62、要留青白在人间

63、因为,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6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6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6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为啥?

67、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6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69、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凝固

70、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7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7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于良史

73、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74、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苏轼(宋)

75、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76、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77、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都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是不是很诡异?

78、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79、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80、为什么肉汤或者辣汤不容易冷却?

8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8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液化

83、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水的汽化,铁的熔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生成水,铜与氧气生成氧化铜.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的诗句:千击万凿出深山指石头从山上被开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指石头被高温灼烧,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钙

8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光的折射

85、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光的反射

8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87、烈火焚烧若等闲.

88、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这是为什么?

8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

9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化学变化)

9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92、现象十:霜前冷,雪后寒

9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9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95、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9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物理变化)

97、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的回声

9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的传播

99、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10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声音的传播

101、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10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光的折射

103、为什么俗话有言:坐地日行八万里?

104、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05、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液化

106、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

107、因为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108、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物理变化)

109、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光的直线传播

1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声音的音色

112、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1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华

1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物理变化)

115、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古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