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响/出/疏桐。
2、由于蝉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
3、非是/借/秋风。
4、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文学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蝉》虞世南
6、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7、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8、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
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1、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12、、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13、五年级上册的《蝉》作者是唐朝的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简练隽永,耐人寻味。作者借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情志,借蝉来表明自己崇高的品格,高洁的人品,作者高度自信,告诉世人自己虽然身居高官,但都是靠自己!
14、蝉唐.虞世南
15、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1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7、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18、《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19、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20、疏:开阔、稀疏。
21、一年级貌似没有与蝉有关的古诗:
22、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23、蝉创作背景
24、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25、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6、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27、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8、中国古代与蝉有关的古诗最著名的有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
2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0、蝉唐·虞世南
31、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3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3、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34、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35、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6、垂緌/饮/清露,
37、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38、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39、《蝉》翻译: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40、诗人杜甫没有关于名字为蝉的诗,其他诗人有:
41、居高/声/自远,
42、《蝉》李商隐
43、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4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5、一年级没有与蝉有关的古诗。
46、藉: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