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与自己不相识,反衬自己的衰老及长时间不回家的情况,以至于把自己当做客人。本诗抒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述的事情来抒发感情的,是借事抒情。
2、乡音/未改/鬓毛衰,
3、《回乡偶书》的三处对比:
4、回乡偶书
5、笑问/客从/何、处、来。
6、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7、《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8、意思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9、《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10、唐代·王维
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2、贺知章〔唐代〕
13、回乡偶书·其二
14、《夜宿宿山寺》——李白——手可摘星辰
15、可以这样读:
16、回乡偶书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特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7、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1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①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
20、朗诵回乡偶书,在字里行间,理解了一个归乡游子感叹青春易逝,年华易老的含义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2、乡音未改鬓毛衰,未改与衰老对比。
23、儿童相见/不相识,
24、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6、唐·贺知章
27、《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2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1、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运用的是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抒发自己回乡时的复杂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与老大对比。
3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4、少小/离家/老大回,
35、③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3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7、《回乡偶书》歌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8、②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
39、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40、山居秋暝
41、《所见》——袁枚——歌声振林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