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5、重阳节的诗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句是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句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6、清明节是悼念亲人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是敬重老人的时节,也是敬老节,中华民族是敬老尊老的民族,有着非常优久历史,古有割肉为娘,守坟三年等孝子,我们一定要发扬和光大优良传统,尊老敬老,孝老。建设和谐的国家和社会。
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8、扩展资料:
9、也羡富贵要脸面,杂念丛生惹祸端。不愿伸手算何过?就怕效仿得疯癫!
10、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4、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5、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1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
17、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18、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19、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20、《清明》(唐)杜牧
21、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2、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24、《寒食》(唐)韩翃
25、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2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7、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28、清明节最好的诗句,莫过于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诗的意思就是:清明节下着绵绵细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节日,人在路上走路,都是昏昏沉沉地跟断了魂一样,此时就想借酒消愁,问了旁边的牧童哪里有酒卖?牧童指着杏花村告诉他那里有酒。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古代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尤其是清明节更加注重孝道,过清明节堪比过大年。
29、《清明》(宋)王禹俏
30、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3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2、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33、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句是出自杜牧的《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诗句出自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3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5、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7、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38、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39、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40、撩乱春风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诗》
4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42、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4、《清明》
45、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46、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清明》
47、《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48、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0、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1、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途中寒食》
5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3、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54、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5、【唐代】杜牧
56、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57、为官清廉易变难,弃私遭遇污吏怨。囊中羞涩怎请客?丢掉良心卧不安!
58、古代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就算服满三年之丧,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三年之丧应服二十七个月,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开始服丧,叫成服、持服;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行三年之丧据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荀子·礼论》有这样一段话:“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近世学者认为,最重之丧,丧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东夷的传统,经儒家竭力提倡,到战国时逐渐推广,而真正成为制度被社会普遍接受,则在汉代以后。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从这三年丧期可以看出古代人,是非常重视清明的。清明下雨再大也要看望先人,都不会忘记先人曾经的付出。
59、《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60、清官难做如登天,亲友想借滥用权。若不同流图私利,何止对君有意见。
61、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62、小天心: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63、我来答,自古以来,清明最好的诗要属唐代杜牧的《清明》了。流传最广,传唱至今。
6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65、正直无私也讨厌,不会交易卖弄权。受欺受罪笑活该,可悲之人说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