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4、《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有别于前两首诗。诗的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梧叶摇落、江上秋风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孤寂无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秋风”一次便点出是秋天。
5、淡妆浓抹总相宜。
6、夜书所见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望天门山
9、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花非花》人生唐·白居易
10、潭面无风镜未磨。
11、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12、三年级上册古诗《古诗三首》应该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3、描写景物的诗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4、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长恨歌》唐·白居易
15、碧水东流至此回。
16、作者:苏轼
17、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8、【宋】苏轼
19、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0、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汴水流》唐·白居易
21、赠刘景文
22、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23、后两句诗人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勉励。
24、欲把西湖比西子,
2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6、《赠刘景文》前两句写景,虽“荷”已“尽”,“菊”也“残”,但傲然挺立的“霜枝”给诗中的秋添了一份无畏的气概。
2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8、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2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
30、【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1、饮湖上初晴后雨
32、《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再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西湖的美丽多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3、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4、《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5、《夜书所见》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3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7、孤帆一片日边来。
38、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39、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浪淘沙》唐·白居易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东海一时平。——《浪淘沙》唐·白居易
40、这首诗描写景物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1、《山行》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山深远,石径曲长,白云袅袅,人家暖暖,一驱深秋清冷之意。后两句写出的枫林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使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2、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唐·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44、【唐】刘禹锡
45、【唐】李白
46、作者:李白
47、水光潋滟晴方好,
48、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9、《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美景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
50、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1、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52、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5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54、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5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6、从“寒山”和“霜叶”这两个词不难看出古诗写的就是秋天的景色。
57、遥望洞庭山水翠,
58、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9、答:《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60、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1、《绝句》写的是杜甫草堂浣花溪一带的风光,《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所题的诗,《三衢道中》写的是诗人游览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
62、《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景物的诗句。
6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4、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65、《古诗三首》中,《望天门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66、作者:刘禹锡
67、白银盘里一青螺。
68、两岸青山相对出,
69、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70、天门中断楚江开,
71、《池上》(唐)白居易
72、宿建德江
7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74、山色空蒙雨亦奇。
75、【翻译】:
76、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
7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7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79、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
80、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81、湖光秋月两相和,
82、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