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而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次巅峰对决,却是发生在盛唐时期的群雄斗诗,三位大诗人斗出三首千古名作,首首令人惊艳。
2、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3、然而再无情的冷血杀手,也有对于亲情的羁绊,宇文护为纪念母亲而下令修建了鹳雀楼,从此此楼便成为文人争相凭吊的著名古迹。耿湋、张乔、马戴、吴融、殷尧藩、司马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在鹳雀楼仰头放歌、纵横风月,一首首的不朽佳作鱼贯而出,一篇篇的艳华辞藻不断涌现,鹳雀楼的火热持续了整个大唐。
4、后面两句写鹳雀楼雄峻的地理位置:在楼上,能看到天势包围着大地原野,江河汇入险峻的高山。同理,诗人以夸张与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勾勒出鹳雀楼四周磅礴的气势,并反以四周之气势再反衬楼之雄威,同时又表达了他开阔的胸襟。畅当既写楼,又写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故而才成千古佳作。
5、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一轮落日正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流经楼下的黄河,则向着大海滚滚东流。别看这里王之涣所用的语言比较浅显,它实际上是高度形象、高度概括的,把眼前的万里河山,收入在了短短十字中。如果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且这幅画缩万里于咫尺,画面极其宽广辽远。
6、《登鹳雀楼》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的二十个字,将高度形象的景色概括得极生动,尤其是后十个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7、在国力强胜的唐代,人心振奋,诗苑里,繁花竞艳生机勃勃,那强劲地的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自然美感染着诗人的心灵。诗人的深邃的思想,经浓缩而结晶,于是在诗的深处闪耀出哲理的光辉。
8、北宋文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谈及此事:“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可见沈括笔下的这三位诗人的作品,方能够描绘出鹳雀楼的壮观,我们来一一赏之。《同崔邠登鹳雀楼》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这首怀古伤时之作,磅礴大气,雄浑壮阔,意境深远,堪为不朽神作。
9、《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0、读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觉得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诗句,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11、鹳雀楼的建造者是北周宇文护。
12、诗的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要想遍览眼中的千里风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即俗话“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里王之涣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自己登高望远的过程,却使得整首诗变得含义深远,耐人寻味了起来。
13、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
14、李益借鹳雀楼的景色触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感慨,有人生苦短,有古今沉思,有个人感伤,最后还抒发了对“思归”的想法,包罗万象,读来令人深受感触。其中不乏名句,比如“愁来一日即为长”、“远目非春亦自伤”等句皆是经典,千年来为人经久传诵。
15、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鹳雀楼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鹳雀楼也是以自身为核心的4A级景区。
1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
17、白日:太阳。3.尽:消失。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穷:尽,使达到极点。6.千里目:眼界宽阔。7.更:再。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诗意〗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修,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20、《登鹳雀楼》中将景、山、海、楼相给合,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这首诗家喻户晓,世世代代广为传颂,还波纳入九年义务教科书中,成为了最经典的诗篇。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22、《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别看这首小诗仅有二十个字,但其意境极为壮阔,是描绘鹳雀楼的上乘之作,否则沈括也不会以20字就能“壮其观”。开头两句畅当别出心裁,极尽夸张楼之高,直言从鹳雀楼看到鸟都仿佛在楼下低飞,而自己站在楼上,就像超脱了人世尘俗一般。这种过分夸张与视觉反差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楼之高,更表明了自己清高无欲的姿态。
23、北周时期,宇文护,驻军在蒲州,开始建造鹳雀楼,当时建造这座楼也是出于军事目的。过了一百多年后到了唐朝,大才子王之涣游览鹳雀楼,写下了《登》这首诗,流传至今,鹳雀楼被人所熟知。山西永济位于黄河东岸,隔着黄河与陕西相邻,所以唐朝时从都城长安到永济并不算远。
24、在唐代建在高高的土阜上的三层楼算是雄伟高大的。吸引了无数诗人来此登临眺望,揽胜大自然的壮美,不少诗人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名篇。
25、顾名思义,《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创作而出。至于王之涣登高的地点鹳雀楼,据《蒲州府志》记载,其古名为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今天山西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所以诗的前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是王之涣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闻。
26、鹳雀楼被洪水冲没后,在永济城城楼挂了一块鹳雀楼的匾额,就成了象征性的痕跡保留在历史的记忆中。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鹳雀楼上的诗作和歌咏,特别是王之涣的一首最嘹亮的二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短歌,至今万口流传,光彩照人,在城市丶农村、机关、学校、游乐场所经常都能听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篇警句。
27、登鹳雀楼》的诗字面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的下落,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的朝着东海奔流,想将千里风景看个够,需要登上更高的城楼。这首诗表达了唐代作者王之涣不凡的胸襟抱,蕴含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8、《登鹳雀楼》
29、鹳雀楼的建造者是北周宰相宇文护,宇文护被称为“屠龙高手”,因为他曾在短短三年内连杀三个北周皇帝,堪称残暴至极。
30、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2、登鹳雀楼富有哲理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33、《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