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并不深奥,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2、李白〔唐代〕
3、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5、床:今传五种说法。
6、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7、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8、举头:抬头。
9、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0、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11、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3、床前明月光藏头诗内涵指的是将原诗中三四句中的“头”都去掉,即为“藏头”。全诗原文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四句隐藏掉句中的“头”后变为“举望明月,低思故乡”。
14、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15、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
16、《静夜思》
17、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时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20、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2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2、唐·李白
23、李白的《静夜思》,恐怕算得上在中国普及率最高的古诗了。不仅小孩子,就算是一些没什么知识文化,没念过几天书的老头老太,几乎也能背这首古诗。
24、用白话说就是:看着门前明亮的月光,真像地上打了一层霜,抬头来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就是见物思情,表达了作者在夜里思乡的感情。
25、疑:好像。
26、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27、《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28、《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29、相关如下
30、《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平日喜欢饮酒作诗,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静夜思》、《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31、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2、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3、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34、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后人尊称为“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