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非句子网:专注分享好词好句
位置: 欧非句子网 / 唯美说说 / 文章内容

蝉古诗 虞世南咏物诗56句

2024-06-09 投稿作者:-资本家° 点击:61

1、蝉的声音远扬并非是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居高”,诗人借助蝉鸣远扬的自然现象揭示其中哲理,并歌颂了高洁品格。

2、在诗人看来人的美名远扬和蝉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蝉在高位发声能够传送很远,而志向高洁的人自然也会声名远扬。在比兴中,诗的哲理韵味更为浓厚,作者在发表议论的同时,再度对人高洁品格进行赞美,展现出自己对于这种品格的追求。诗人巧妙地将高洁人格美名远扬的因果镶嵌在自然事件里,用更富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点明真正的原因,巧妙生动。

3、《蝉》唐代:虞世南

4、在第二句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蝉的形态,而是关注蝉的声音,“流响出疏桐”,蝉发出的声音从“疏桐”中溢出,不见蝉影,但闻蝉声,引人遐想。作者选用的意象也十分精致,“疏桐”描写桐树的高挺伟岸,桐树原本就高大挺直,一个“疏”字更强调了桐树高挺伟岸的特性,气冲霄汉,震人心魄。

5、二、自然流畅,引人遐想

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7、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一、比兴起笔,高洁意象

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诗人别具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的一个真理。

10、蝉虞世南〔唐代〕

11、在前两句里,诗人把蝉与人的共同处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元素巧妙联合起来,蝉对应的元素有触须、饮用清露,居高鸣叫,而人对应的元素有显宦身份,清廉与高洁,作者通过比兴,将蝉和人联系在一起,点明了自己的高洁追求,这是建立在相似基础上展开的联系,利用隐喻映射构成了一个哲理分明,充满趣味的诗文世界。

12、诗人开篇便用凝练精致的文笔,勾勒出蝉的形象,蝉伸出触须饮用“清露”,“垂緌”是对蝉外形描写,蝉伸出的触须呈现下沉之势,所以作者用“垂”形容,而“垂緌”的含义并未流于表面,它另有内涵。古人帽带同样有下垂部分,这种装饰和蝉的触须形态相似,故而“垂緌”是作者的比兴,写蝉其实也在写人,点明人的显宦身份。

13、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4、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5、以《蝉》为题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两首,分别是唐朝诗人虞世南所做五言绝句和李商隐所做五言律诗。两首诗都是咏蝉,但各有特色,托物言志各有千秋。

16、这首诗短短20个字,第一句5个字简洁总结蝉的特征,"垂緌(ruí)"两字,既指蝉的两须状态,更暗指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句以蝉饮清露来生存的特征来暗示为官之人应清廉。

17、蝉在高大的桐树上发出声音,这是常见的景象,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巧妙有趣,诗意盎然。让人置身其中,在想象中体会桐树的高大,品味蝉鸣的悠扬。一个“流”字让蝉鸣的力度尽显,蝉在树上大声鸣叫,而在桐树的映衬下,蝉的形象俨然多出一份俊逸,照应了蝉的高洁特性。

18、唐·虞世南

19、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20、《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21、开篇作者直接描写蝉的形态和食性——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所以作者在写蝉的时候用了“清露”去描绘蝉的食性,而继续映射到人,似乎产生了矛盾——显宦往往是富贵的象征,而富贵与“清”相对,两者的气质相冲。所以能够推测出,作者并非在描绘显宦是清廉的代表,而是表示即便是显宦之人,也应该追求清廉。

22、表达了诗人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名声远扬。

23、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24、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25、梧桐树高大挺拔,诗人把蝉的鸣叫之处定在桐树上,和下文的“居高”对应

26、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27、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28、作者在最后两句揭示了主旨,歌颂了人的美德,诗中的“自”和“非”用得极为巧妙,“自”说明蝉鸣远扬是自身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辩驳,而“非”则否定了偏见,纠正了错误的认知,进一步强调了蝉鸣远扬并非借助外力。“自”和“非”形成了对比,作者用鲜明的立场,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赞美高洁品格,对这种品格予以肯定,其实也是对这种人格的追求。

29、《蝉》李商隐

30、蝉这首诗从:蝉的触须,蝉的习性,蝉的声音三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蝉》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作者通过这首诗以物喻人,以蝉的特点来形容人的清朗俊逸,以及作者对人内在品德的高度赞美。

3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2、在诗的最后一句里,作者继续延续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蝉鸣远扬的原因是“居高”而并非“藉秋风”,一般人会将蝉鸣远扬的原因归咎于藉秋风,但作者却另寻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揭示真理,在解释蝉鸣的真正原因时否定了传统认知中的偏见,同时也赋予更深的内涵——品质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便可声名远扬。

33、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34、蝉》是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哲理分明,诗人咏物寓意,借助精炼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勾勒出高洁品格,借以表达内心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形象生动,值得细品。

35、诗人杜甫没有关于名字为蝉的诗,其他诗人有:

36、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通过描写蝉的习性,喝清露,居高声远,表达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向。

37、诗人用凝练精致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借物寓意,巧妙有趣,哲理分明。

38、《蝉》虞世南

39、四、否定偏见,歌颂美德

40、蝉的头上有像冠缨一样的触须,“垂緌”暗示了显宦身份

41、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42、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43、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44、答:是立身品格高洁,实现自我抱负。

45、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6、第二句描写蝉的鸣叫,"疏桐"在这里暗喻清高、高洁,蝉的鸣叫来自于清高之地,只有高洁的人,声名才能远播。

47、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48、诗人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想要成为像蝉那样志向高洁之人,即便身居要职也需保持清廉。诗人比兴起笔,在开篇便流露出内心所想,句短意长,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49、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50、三、承接上文,发表议论

5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2、首先作者描写了蝉的触角,它像帽缨一样的触须垂下来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随之,又写到蝉的鸣叫声从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响亮的传出来,而它的声音之所以能够传得这么远,是因为蝉在高处,所以声音才会传得很远。并非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而传得很远

53、在描写了蝉的特性之后,作者承接上文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他用“居高声自远”点明蝉声高远是因为“居高”,而蝉的居高是客观事实,与上文的“疏桐”照应——蝉在高挺伟岸的桐树上,所以声音远扬。这一句同样是比兴,表面上是蝉的声音远扬,实际上是人的“声名远扬”,从蝉声中能够看出诗人对人“美名远扬”的描绘。

54、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5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56、《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

阅读更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古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4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