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全诗为: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3、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4、《蝉》运用了先抑后仰的写作手法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启示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7、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8、④疏:开阔、稀疏。
9、《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10、蝉蝉(唐)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1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揭示了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道理。
14、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5、作者:虞世南(唐代)
16、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17、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表明人只要洁身自好、志向高远,就可以声明远扬,而不必借助或依附外界的力量。我们可以用“居高声自远”赞扬他人的崇高品格,或赞美别人站得高、看得远,见解独到。
18、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9、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20、⑤藉:凭借。
21、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2、这是通假字藉的意思就是借,谐音通假,所以读jie通假“借”,凭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