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的意思
1、该句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2、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意思是:一本书读上一百遍,其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地便可以领会了。常指书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3、三余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余是指一年中空闲的三种时间:
4、拓展资料:
5、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意思: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出自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
8、这句话衍生自“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原文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意思是:读了一百遍的书,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原文:《三国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向他)说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了一百遍的书,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空闲。”出处:《三国志·董遇传》——西晋·陈寿
10、“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
11、夜晚忙完白天的事
1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解释: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读了上百遍后,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3、冬天忙完农活后
14、形容书读的次数多了,书中的内容自然就会理解了懂得了,强调反复读书的好处
1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指的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显现。
16、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读音:[dúshūbǎibiànéryìzìxiàn]歇后语造句出处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7、下雨无法外出干活的时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译:一个人读多了书,自然会读懂它。见是通假字,同“现”,显现。全句译:在空闲的时间中,多读读书,就会了解它的意思。
18、《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9、相关原文:
20、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原文
21、原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2、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后人多是引用。